東方圖書館前身,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附設的圖書資料室--涵芬樓,1924年春擴建為「東方圖書館」。經張元濟、王雲五等人的苦心經營,至1931年底,該館館藏中文書268000餘冊,外文書8萬餘冊,圖片5000餘張,中國古畫10餘軸。館藏善本皆為稀世之寶,如:舊四部(經、史、子、集)各種版本(宋、元、明、清、抄本、批校本、稿本、雜本)總計2745種、35083冊;全國22省地方志2641種、25682冊 其中元本2種、明本139種。當時全國地方志應有2081種,東方圖書館藏有1753種,佔總數的84%。「故其庋藏,良槧甚多,海內除國立北平圖書館及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以外, 殆無與為匹焉。」(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綜錄初稿序》,載《地學雜誌》1932年第1期)另「有十五世紀前,所印之西洋古籍圖照五千餘種,內有羅馬教皇凡的康所藏明末唐王、太后、太子及司禮太監皈依天主教皇之影片」(《申報》1934年2月6日)。「又,荷蘭出版之《通報》、英國亞洲文會出版之《學報》、德國出版已達百年之《理比希化學雜誌》,公元1832年香港出版之《中國匯報》以及《愛丁堡評論》等,殆為遠東孤本。國內雜誌,則有《外交報》、《新民叢報》、《國聞週報》全份。」(陳萬鼐:《中日戰爭圖書劫》,載《故宮文物月刊》5卷4期,1987年7月)。
以上「亞東唯一之文化寶藏」,「全部被毀於日軍炮火之下,其損失非金錢所能計,實為世界文化史上莫大浩劫」(《申報》1934年2月6日)。
這場浩劫,除了東方圖書館及同濟大學、中國公學、復旦大學、上海法學院、持志學院等處所藏典籍各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外,藏之於私宅的典籍也在劫難逃。如當時在商務印書館供職的英文專家周越然、時任教育部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委員的劉士木,「或搜自外國,或得之南洋」的「海內孤籍或宋槧善本」,「盡付祖龍一炬」(《申報》1932年6月6日)。
當時寓居在江灣水電路的易培基,更是慘遭劫難。易氏本湘省大儒,書香世家,入民國後歷任教育部部長、農礦部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易氏平生極愛古籍、金石、書畫,幾十年間,蒐羅極為豐富,並在江灣建有別墅及藏書樓。「一.二八」事變爆發,易氏倉促間僅攜帶少量書籍外逃。3月1日午後,日軍佔踞江灣後,「即有日兵率便衣隊數十人侵入該宅放火,並焚易宅弄堂房屋十棟,總計居宅及藏書等項,損失約值十餘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