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故鄉的土語中,人們習慣上把怕死的人稱為"怕死鬼"或"膽小鬼"。小時候閱歷尚淺,心中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人叫做"鬼",因此就向一些文化水平比較高的老年人請教。他們回答我說:根據他們的人生經驗,膽小之人一般都比較短命,所以叫做"膽小鬼";害怕雖然只是一種心態,但是人越是害怕哪件事情,哪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怕死之人離死亡最近,所以叫做"怕死鬼"。那時我對老人們的這種解釋雖然似懂非懂,但是我卻明白在人們的心目中都很蔑視貪生怕死之徒。
人世間有許多庸俗之人,貪生怕死。這是人之常情,然而這種人無法成就大事。
中國歷史上的姦賊秦檜和西方文化中的背主猶大那樣的變節之徒,歷經千百年之後還在遭受後人唾罵。《三國演義》的第二十四回中說:"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論其事。"《說岳全傳》的第三十八回中也有:"我牛皋豈是貪生怕死之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古人認為"貪生怕死"是最不好的凡人之心。生命誠然可貴,然而,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就出賣良心、出賣道義的行為,向來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相反,恪守心中的道義、良知與信仰,不畏懼死亡的人都有一顆高貴的靈魂。
歷史上的忠臣義士都是胸懷正氣、義薄雲天、具有吞吐天地之志的鐵血男兒,他們絕不會貪生怕死。田橫手下的五百壯士寧肯選擇蹈海自盡也不願意投降受辱;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面對奸臣的冤殺,慷慨盡忠;義士關羽深懷忠義,面對威逼利誘,心如鐵石而不肯背主;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吞吐天地的千古絕句,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厚祿的引誘,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明朝忠臣于謙則在《石灰吟》中寫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這些具有高尚氣節的正人君子,都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在面對生死考驗之時,他們都能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古人崇尚"舍生而取義"為人生的至理。古代思想家孟子就曾說過:"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亡固然會讓一般人感到恐懼,但是喪節叛變更是讓人遺臭萬年的奇恥大辱。忠臣不事二主,堅貞不屈的氣節是一個貫穿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永恆的主題。
視死如歸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忠臣義士和正人君子的心目中道義高於自己的生命。在歷史的今天,數以千計的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被中共邪黨迫害致死,他們寧肯舍棄生命也沒有向邪惡勢力屈服。還有眾多的法輪功學員在中共的暴力恐怖之下,毅然放下生死,正念正行的向廣大民眾講清真相,以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忍辱救度了很多被謊言矇騙了的大陸眾生。修煉人的舍生忘死,驚天地、泣鬼神,在人世間豎起了不可磨滅的豐碑,他們的豐功偉績也將永為後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