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精品香奈兒(Chanel)公司有意購買一組由臺灣海暢集團「法蘭瓷」(Franz)公司設計的雙色櫥櫃,該款單價為37萬8千元,但最終千萬訂單卻不翼而飛,只因產品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原來,法蘭瓷採取的是「臺灣研發、大陸生產、全球行銷」的策略。為了打響品牌名聲,海暢集團曾特地高薪聘請法國知名設計師進行設計。精緻的中國風產品果然吸引了歐洲時尚圈的注意,然而最終「中國製造」卻導致一些買家裹足不前。法國設計師如此解釋道:「在哪裡生產對我並不是問題,但對大多數的法國人而言,‘中國製造’還是給人品質低廉的負面形象。」
中國製造的商品品質低廉?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製造」的口碑變成了這個樣子?而中國人是否知道,曾幾何時,擁有中國商品在歐洲上流社會是一種時尚,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很多產品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生產技術水平相比,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它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據記載,有一次羅馬皇帝愷撒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整個羅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而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因此當輕薄漂亮的中國瓷器傳入歐洲後,即受到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青睞,歐洲人認為,擁有中國瓷器是權貴的象徵,瓷器也因此成為當時歐洲社會最為珍貴的禮物。
特別在16世紀中期,隨著葡萄牙人大量從中國帶回瓷器,收藏中國瓷器更成為歐洲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最早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葡萄牙的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送給義大利國王的禮物也常常是中國瓷器。1662年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王室聯姻,葡萄牙公主就的嫁妝中就有中國瓷器。現存於葡萄牙里斯本科特斯陳列館中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青花執壺,是中國最早為西歐特殊訂貨製造的外銷瓷。據統計,1602年到1657年間,從中國運往歐洲的瓷器約 300萬件。
18世紀初,中國的絲綢和茶葉等中國元素率先在法國上流社會盛行,並隨之傳遍整個歐洲上流社會。當時法國宮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風格便是受到中國情調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而據說英國女王十分喜歡穿中國服裝,屋子裡擺滿了來自中國的東西。可以說,當時的歐洲達官貴人將披著東方絲綢,在濃濃的茶香中鑑賞中國瓷器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貴婦們見面聊的都是中國製造。很多人對來自神秘東方古國的奢華趨之若鶩。
史載,很多歐洲商人都靠販運中國貨而發了財,對他們來說,去神秘的東方「淘金」也是最大的時尚。
而隨著中國商品的進入,歐洲匠人也學會了養蠶絲的技術,並開始仿造中國絲綢,雖然後來歐洲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不相上下,但歐洲人還是更推崇中國出產的絲綢。許多商家還特意註明「中國製造」以保證銷路。此外,中國瓷器、漆器、壁紙、白銅製等也是歐洲匠人竭力模仿的對象。
在歐洲工匠們的不斷學習和鑽研下,歐洲生產的產品在質量、花色等方面甚至超過了中國,並最終可以和中國產品分庭抗禮。到了20世紀,有些甚至把中國產品擠出了上流社會,比如瓷器、漆器等。
而 1949年後的中國,在中共大力破壞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僅很多傳統工藝失傳、匠人流失,而且由於道德上的缺失,在產品質量方面更是每況愈下。加之在幾十年來滿足於成為世界工廠的經濟政策下,中國諸多產品缺乏技術上的革新,不僅缺乏自主國際知名品牌可以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也導致出口數量巨大的中國製造的產品,成為物美價廉的代名詞。
以絲綢為例,曾經笑傲世界的中國絲綢等麵料如今在質量、花色、手感、設計上不僅與歐洲的存在著巨大差距,而且與鄰國韓國的麵料也有著不小差距。因此,目前中國的不少服裝企業不得不從韓國進口麵料。
近幾年,隨著中國社會道德的急速下滑,不但在國內,而且包括出口國外的從食品、日用品到玩具等商品,頻繁發生質量問題,中國商品在國際社會的眼中隨之從物美價廉變成了「危險」或者「死亡」的代名詞。為此,歐美等國的限制性貿易以及針對中國的各種類型的特保案是層出不窮,亦讓中國企業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也讓 「中國製造」的口碑跌入低谷。
很難想像,曾讓歐洲上流社會趨之若鶩的中國商品的口碑如今已經糟糕到這種地步!但毫無疑問,曾經讓歐洲人讚不絕口的中國商品,是贏在過硬的質量、高超的技術、精美的設計和所傳遞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上;而這些背後則是以商德為基礎的。而今,中國還有多少企業具有這些、具備商德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難道不讓人深思嗎?一個摒棄了自己國家真正傳統的政權,乃至企業,其生命力到底能夠持續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