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場,中國與世界經濟是繼續復甦,還是開始二次探底?
筆者對此看法是明確的:將是二次探底的開始,儘管真正的底部可能在未來兩三年才出現,但增長的曲線會從下半年開始下探。
2009年開始的經濟復甦是一個「偽復甦」。本質上,它是一個貨幣或財政的刺激性復甦,即是一個貨幣現象,而不是經濟肌體重新恢復健康的結果。GDP儘管在一段時間內貌似恢復增長,但其水分很大,一則是因為去年同期的增長很低,甚至是負增長;二是,這種增長是在美元利率被強行壓抑在0∼0.25%,而大國貨幣也都維持著極低利率,它將貨幣本來應有的利率變成了GDP增長的一部分。
GDP是可以被注水的,CPI的參數是可以被設計的,房地產價格和失業率是很難作偽的。儘管美國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2.7%,道瓊斯指數也從2009年3月到今年4月上漲了69.8%,但美國房價一直低迷,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上下,即所謂的復甦是無就業復甦,也即虛假復甦。
這種現象符合筆者在一年前做出的「偽復甦」預判。2009年5月11日,筆者曾在《金融危機大「變臉」:先通縮後通脹》一文中寫道:金融危機將出現兩個主要階段的不同特徵:第一階段,金融衍生品價格向資產證券(紙幣和資產證券)價格回歸,這造成通貨緊縮;第二階段,資產的紙幣價格向資產的原生商品(黃金)價格回歸,將出現嚴重的商品價格通貨膨脹。「現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演變正處於第一個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期,即由市場流動性緊縮向通貨膨脹的轉變時期。」
這個預判在今天得到了雙重印證,一是經濟復甦虎頭蛇尾,或者說經濟拯救聲勢浩大而成效低迷;二是主權債務危機迅速成為主話題,由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危機仍令人驚心動魄,而更多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比如日元、英鎊等進入了大家所擔心的下一個目標。
在第一輪危機爆發的時候,政府扮演了拯救者,其手段是發巨量的國債,印天量的鈔票;但這也讓政府將金融機構的壞債背到了自己的肩上。現在,當國家或者說政府陷入主權債務危機,誰還能拯救它?還能用印更多鈔票的方式解決因印鈔票而形成的主權債務危機,即飲鴆止渴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各國政府的貨幣和財政刺激計畫都已接近極致,「強心針」已經打完了,各國將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地在繼續大量注水和主權債務危機(亦即紙幣危機)中二選一,即要麼維持虛幻的復甦,要麼迎接紙幣嚴重通脹的危機。
指望經濟本身出現奇蹟?不可能,因為這一輪經濟基本增長動力的萎縮,是全球性貧富嚴重分化造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一頭是財富迅速向金融寡頭和跨國公司集中,另一頭是創造了大量薪水極低的中國就業機會,各國的中產階層,特別是西方的中產階層就業崗位不斷減少,收入嚴重萎縮,各國收入分配大多已變成「啞鈴形結構」,極端的已經變成了「圖釘形社會」。再加上二戰後「嬰兒潮」一代進入退休年齡,這不斷對真正的需求釜底抽薪。
當真正需求和幻想需求先後萎靡,市場化的投資也必然隨之收縮。政府強制性投資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日低,而巨大的投資又會不斷增添政府債務的危機。
面對危機,人們總傾向於用一種立竿見影的方法來恢復昔日的繁榮和享樂,而不願去面對真正的危機根源,不願意動痛苦的手術。這就使相互轉嫁危機成為大國間應對危機的首選主流手段。
無論是美元勢力通過匯率危機向歐元區轉嫁危機,還是逼迫中國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而轉嫁救市成本,轉嫁和反抗都會使得國際金融貿易關係日益緊張,會使得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國際貿易的萎縮難以避免。
與此同時,由於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和蔓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紙幣失去信心,他們會將更多的資金投資大宗商品和黃金,極端的是購買實物黃金存在家中,這會使金融流動性大大萎縮,重新撕裂金融衍生品的傷口;而大宗商品的漲價又會使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又會使國際貿易成本更高昂,進一步收縮國際貿易。
面對未來一兩年將要來臨的二次探底,各國政府似乎已經彈盡糧絕,或無計可施。更多的可能是,抱著對紙幣危機不會爆發的最後幻想,發行更多的鈔票和債券,儘可能維繫經濟和金融不二次雪崩,至少不在本屆任期內發生,或者不會比別的大國來得更早。
正是這種僥倖的心理將導致二次探底與第一輪危機的本質不同,即在新一輪二次探底中,GDP跌漲幅度已經不再是人們最關注的,因為滯脹發生的概率相當高,新一輪危機的核心詞是惡性通貨膨脹,它的另一個名字是紙幣危機。
二次探底,探的是各國政府信用的底,探的是全球紙幣信用系統的底,而探底的標尺將是黃金。
簡言之,未來兩三年,全球經濟的二次探底與紙幣危機的爆發沒有懸念,主要的懸念是各國紙幣危機爆發的先後次序,這將決定投資者的投資節奏和輸贏。筆者將繼續觀察,希望能夠及時提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