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發生數起受到媒體廣泛關注的勞資糾紛,最後導致多數省份最低工資大幅上調。隨著年底臨近,近期通脹率的上升不能繼續視為只是食品價格的季節性和天氣相關性效應的產物,甚至也不能視為只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產物。結構調整正在展開,催生因素正是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這一趨勢從2005年左右就已經開始,現在不過是產生了看得見的衝擊。
隨著更高的製造業工資吸引農民離開土地,勞動力成本正在首次成為食品價格中一個實實在在的部分。這種狀況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部分地區農業勞動者的工資從年初以來最高已經上漲100%。隨著農業勞動力季節性工資與製造業崗位最低工資間的巨大差額繼續維持,食品價格中的勞動力權重可能只會進一步增加。
這並不是說工資上漲是食品價格上漲的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說是主要原因。2008年2月食品價格漲幅達到23.3%的峰值,原因在於供給突變和週期性因素;今年11月,食品價格漲幅達到11.7%,這既是因為天氣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是因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過去兩年,由於中國政府努力抵消全球經濟低迷的不利影響,中國的貨幣環境變得極為寬鬆。這波新注入的流動性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通貨膨脹後果。
然而目前,工資正在成為中國食品價格中一個雖然不大但卻在不斷增大的構成因素。這與中國製造業發生的工資變化是同時進行的。投資者過去分析中國製造企業前景時,從未對勞動力成本予以較大關注,因為工資在商品售價中的比重幾可忽略,重要的是其增長速度慢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今年投資者開始關注勞動力成本──工資在整個成本結構中仍顯微小,但已非微不足道,且正越來越重要。
工資上漲也不同於當前推高通貨膨脹率的其他結構性因素。比如近期通貨膨脹有很大一部分是可耕地因貪婪的城市化而縮減造成的。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新增勞動人口逐步減少,勞動者工資在商品價格中所佔權重是最有可能在接下來幾年中穩定上升的。
或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立竿見影地解決這種結構性的通貨膨脹。中國政府近期推出的遏制食品價格上漲的措施──比如投放多種農產品儲備,對蔬菜運輸車輛免收過路費,以及有可能採取的價格管制──治標不治本,似乎是更適合遏制2007年到2008年的那一輪食品價格上漲。在那一輪漲價之中,工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北京方面也不應試圖減緩國內的工資增長。隨著中國勞動力過剩的狀況行將結束以及中國不斷向價值鏈上端移動,市場因素正推動國內的工資上漲。這種態勢對於中國逐步向消費驅動型的經濟增長轉型至關重要。另外,考慮到大多數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國勞動生產率繼續較快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相反,北京方面應遏制非工資因素造成的通脹,不過這方面情況也很複雜。就貨幣政策而言,加息對中國國內通脹的影響不會像其對發達經濟體的影響那麼立竿見影。雖然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解決中國在房地產市場方面遇到的部分難題,但中國金融體繫在將利率上調產生的影響傳導至整個國民經濟方面效率仍然十分低下。鑒於中國企業依舊仰仗銀行信貸作為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因此若要遏制通脹,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2011年實施新的銀行貸款配額,新配額的具體方案將於不久後公布。
人民幣升值是解決通脹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弱勢的人民幣會對中國這個商品進口大國的成本結構造成不利影響。當工人工資基本不計入商品成本時,弱勢人民幣沒有問題,但如今工資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飛漲,被低估的人民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令人愈加擔心。
讓人民幣持續升值可有助於緩解黃豆等以美元計價的主要糧食商品的成本壓力。中國當局可能不願讓工資和人民幣匯率同時上浮,因兩者會給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帶來壓力。但人民幣升值將惠及所有中國家庭,尤其會對最貧困的中國家庭帶來極大的好處。另外,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應可繼續緩解工資上漲給製造業利潤率帶來的壓力。
反擊通脹已成為中國政府近期的頭等大事,這一點從上週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發表的政策聲明就可見一斑。中國政府應從收緊流動性和加快人民幣升值兩方面著手,舒緩通脹壓力。雖然工資上漲使通脹問題雪上加霜,但這是一個積極情況。中國應確保工人工資逐步提高,並藉此推動本國的經濟轉型,加大對國內消費的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