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便向一個孩子問這樣一個問題:「在中國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儘管答案可能五花八門,但絕沒有孩子會說是「上學」,回答最多的可能是「玩!」因為現在大部分孩子的時間已經被學校和家長的各種慾望佔滿了,屬於孩子玩耍的時間少而又少。
可是,如果把孩子送到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裡,答案就會變得讓我們大吃一驚--孩子最快樂的事情變成了「上學」。這是《教育文摘週報》(2007年6月27日)的一篇文章裡說的事情。中國駐印度使館有幾名孩子在印度上學,有的在印度已經生活了兩年多,每當問起他們「在印度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時,他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學。」
上學能成了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這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不禁一片深情羨慕起印度學生的快樂了。但光羨慕有什麼用呢?還是讓我們先看看印度教育的快樂之道吧。
在校時間少是印度學校的一個特點,也是學生們普遍感到開心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拿新德里泰戈爾國際學校七年級的學生,他們每天早上8點開始上課,下午兩點便放學了。印度的中小學不僅上課時間少,而且放假還特別多。暑假將近兩個月,寒假將近一個月,再加上各種宗教和其它節日,一年的假日有120多天。中國的學生一開始有點不適應這樣的作息時間,時間一久,便發現了其中的樂趣,「正感覺上課有點累時,放學了。正想輕鬆一下時,假日來了。這種作息時間恰到好處。」
回頭再看看國內,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上課時間是越來越多,節假日是越來越少。小學生和初中生的上課時間差不多,每天早上8點開始上課,傍晚六七點放學;而休息時間則不同了,小學生還能過個雙休日,初中生只能過個單休日(休息一天,補課一天)。最邪門的是高中,清早剛過七點就得到校上早讀,一直要學到晚上十點多才能離開教室;雙休日變成了半月或一月休一天,寒暑假也大幅縮水,多則一月,少則半月。如此漫長的在校時間,學生怎能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呢?
注重興趣培養是印度學校的又一特點,也是學生們喜歡上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印度的教材空洞理論少,鮮活事例多,實踐活動也多。翻開孩子的課本,《社會科學》中均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大都以人物為主線,有血有肉。《數學》中的內容也是緊密結合實際生活,如到市場如何買菜,怎樣測量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等,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孩子感到這樣的數學不讓人煩。
《英語》教材中,大多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以及對故事的理解,學生在進入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會了語法和詞彙。除了五六門主要課程之外,印度學校大都設立多種興趣課供學生選擇。如在五年級時選的跆拳道和剪紙藝術,六年級時選的是手工和戲劇,現在他選修日語和園藝。「人的興趣不同,未來的發展也是多樣化的,在教育中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從人的興趣出發,為人的未來準備。」新德里有名的私立學校德裡公學校長說。
而中國的中小學根本不管學生未來的發展,一切從學校的升學率出發,為學生的考試做準備,各種興趣課根本不開設,一些什麼重點示範學校的課程表上或許有,但也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是為了點綴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為了應付上級各種形式主義的檢查而用的。
至於教材,雖然在全國人民要求教育改革的呼聲中,各科教材有了不小的進步,若與國外的教材相比,差距雖不能說有十萬八千里之遙,但也肯定讓人觸目驚心。學生大多學的是一些屠龍之技,嚴重與現實生活脫節。不管什麼課程,不管文科理科,課堂上死勁地「填鴨子」,課後則是無休無止地練題,學生被整得頭昏腦脹筋疲力盡,只想早日勝利大逃亡,怎麼有閑情雅興感受學習的快樂呢?
作業少也是印度學生們普遍感到輕鬆快樂的一大原因。為了讓學生帶著輕鬆回家,印度很多學校不准老師給小學生佈置家庭作業,所有問題在課堂解決。印度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只用十幾分鐘就做完了。放假也很少有作業。在印度上學的中國孩子說:「我現在才明白了放假的意義,放假就是要好好玩,用這個標準衡量,好像在中國沒有放過假。」
是的,中國的學生什麼時候享受過真正的假期呢?大堆的作業需要他們廢寢忘食才能完成,加上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怪,學生們還得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提高班,放了假照樣忙得焦頭爛額。就是平時,上學已夠辛苦了,放學依然有做不完的作業。
初中高中還好理解,是為了考高中考大學,可小學明明早已免試升初中了,園丁們佈置起作業來依舊有萬夫不擋之勇。特別是臨近考試,更是高度緊張,不單有課本上的複習作業,模擬題也是層出不窮,大有奮起直追高考七八次模擬之勢。每逢這個時候,我這個高中教師就直納悶,都說中學老師是佈置作業的高手,可與小學教師比起來,那就小巫見大巫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這些作業全部都要家長輔導批改,看著孩子們不堪重負的瘦弱身影,有的家長產生了不忍之心,遂替孩子捉刀。這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如果孩子的成績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成績,老師就會把家長叫到學校,指著鼻子教訓:「你怎麼輔導孩子的?成績為什麼這麼差?」有的老師教訓得更直接:「你們怎麼生下這麼笨的孩子?」不但孩子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看起來,連家長也快感受不到養育上學孩子的快樂了。
當然了,印度的學生生活雖然很快樂、很有趣,但也有考試的緊張時刻。
印度大部分學校是中小學在一起,小學五年,中學七年,小學升中學是各校自己命題考試,因此印度的學生普遍沒有小學升中學的壓力。中學不分初中和高中,因此他們也沒有升高中的壓力。但他們有「週考」和會考以及高考的壓力。新德里泰戈爾國際學校每週五都安排一門功課的考試。「週考主要是對基本知識的考察,只要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學生大都可以順利通過考試。週考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的主要依據。」該校校長說。
十年級有一個全國會考,這是印度中學生壓力特別大的一次考試,只有這次考試通過,他們才可以繼續讀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然後參加高考。高考是壓力最大的一次考試,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
讓印度學生感到壓力巨大的考試不過才有全國會考和高考這兩次,而中國學生每學期都有期中和期末兩次大型考試,一年就有四次,中小學十二年合起來最少有48次之多!考試考試,你除了能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外,考出的那點成績到底對學生的人生有什麼作用呢?
時間的持久戰,教學內容的無聊無用,作業考試的頻繁繁雜,中國的學生無論如何是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了!印度的學生學習能感受到快樂,但那是在印度,誰讓中國的學生不幸而生在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