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亞丁灣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驅逐艦。一旦鬆綁武器出口政策,日本將有可能在全球武器市場上佔據重大份額。
早有估算指出,如果日本鬆綁武器出口政策,其艦船、電子等優勢軍工產業將佔據全球同類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航空航天相關產業的出口也將佔到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從廣島市乘火車三十多分鐘後便到了軍港「吳」(Kure)。
美國潛艇就停靠在岸邊,潛艇上的國旗,告訴所有經過這裡的人,這裡停靠著美國潛艇。一名海軍士兵很隨意地站在軍港門口的哨位上,港內空無一人。
美國軍事基地周邊是加工武器零部件的大大小小的工廠。工廠和美軍基地比起來要戒備森嚴一些,大多數廠門緊閉,偶爾有卡車進出,也必定會前後詳細檢查。從軍港附近的小山向港內望去,基本上看不到人煙。
「我們為美軍提供一些零部件,附近也有日本軍港,自衛隊使用的各種零部件也是我們提供的,但光靠給軍隊服務,我們的企業很難維持,必須生產供其他產業使用的產品,才能生存下去。」當地一家軍工企業的職員對《中國新聞週刊》說。這家企業在二戰後接下了日本海軍的造船廠,開始時主要為美國海軍,漸漸地也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提供各種軍艦、潛艇方面的零部件。
和軍工方面有直接關聯的日本企業有1000家左右。其中大多數在二戰前有過迅速發展的時期,但隨著日本戰敗,企業的生產能力大大削弱,純軍工企業已經不多見。《中國新聞週刊》所採訪的日本軍工企業,目前大都已以生產民用品為主要業務內容。
隨著日本民用品在國際上漸漸失去了競爭優勢,迅速找到新的盈利點成為企業生存必不可少的方向。但戰後日本向世界宣示「不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並宣布「武器出口三原則」,軍工企業把出口武器當成新的增長點,在法律層面上難以突破。
「武器出口三原則」是在自民黨執政時期制定實施的,這讓自民黨內閣修改相關原則面臨不少困難;等到了以「革新」為競選口號的民主黨時代,打破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才水到渠成。
「三原則」的現實考量
日本中立報紙《朝日新聞》對民主黨突然地在2011年年底決定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感到不可思議。「很不合時宜,難以容忍」,該報在12月25日的社論中說。
在很多場合,日本的政治家、學者、媒體從業人員會對外宣講日本的和平理念。二戰以後日本很長一段時間未向海外派駐過軍隊,到1992年才在戰後第一次派遣維和部隊,目的地是海地。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品生產大國,但長期以來一直對武器出口實行極為嚴格的限制。
1967年,時任首相的佐籐榮作在眾議院決算委員會上答辯時,談到了日本武器的出口問題,他說:「我們不向共產各國出口武器,也不向聯合國決定的不得向其出口武器的國家出口,同時在發生國際糾紛的地方,不向當事國或者有可能成為當事國的國家出口。」漸漸地這成為日本對出口武器進行限制的「三原則」。
至於為何在美國發動的侵越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佐籐榮作拿出這個三原則,英國學者約翰.帕瑪在2010年3月日本防衛研究所紀要中說:「當時日本民眾不願意捲入美國發動的越戰中去,為了緩和國內政治壓力,佐籐政府不得不提出了這個原則。」
到了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對三原則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參照日本《憲法》《外匯法》《外國貿易管理法》的精神,慎重出口武器,同時對製造武器的相關設備的出口也進行了種種限制。這樣一來,日本基本上不能以任何藉口出口護衛艦、戰鬥機及坦克等武器了。
「越戰已經結束,日本無需向外國出口大型武器。」帕瑪在同一篇紀要中分析了三木時代進一步限制武器出口的原因。
「美國企業開始借越戰發財的時候,日本企業迅速將民用品打入美國市場,取得了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日本慶應大學教授井村喜代子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當時的情況是,美國企業通過越戰大發戰爭橫財,把美國國內的民用品市場拱手讓給了日本。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日本企業無需通過大量出口武器就能賺取利潤。
到了1988年,日本兵器工業會改稱「日本防備裝備工業會」,開始尋求在武器出口方面的可能。自民黨時代雖然也有政治家希望摒棄「武器出口三原則」,但畢竟未能真的實施。
實現放開武器出口的是民主黨政府。2011年12月27日,野田內閣官房長官籐村修發表談話,正式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則」,「在為和平做貢獻、國際合作方面,我們可以將防衛裝備等轉移到海外」。籐村強調出口武器是為了「和平與國際合作」。
《讀賣新聞》立即在12月28日發表社論表示了贊同。日本新聞網上一個自稱為Asucat的博主發帖說:「日本終於要成為軍事大國了,新右翼的理想世界已經就在我們眼前。」《朝日新聞》等中立派報紙的聲音在日本反而比較弱小。
難得的時機
在日本經濟連續20年衰退的過程中,振興軍工產業,通過擴大武器出口,成了一些政治家、企業家的重要目標。
日本防衛省發布的資料顯示,1989年日本軍隊裝備的維持費用為4400億日元(約合37億美元),到2010年已經提升了180%,達到7923億日元。特別是在日本經濟發展很不景氣的時候,只有軍隊的費用不僅沒有減,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軍隊方面依舊十分不滿,希望能拿到更多的預算。
防衛省還特別強調,2007年軍工企業的開工率比2003年減少了7%。也就是說,日本軍工企業依然產能過剩。日本防備裝備工業會及經團聯防衛生產委員會不斷向政界遊說,加上民用品出口在這些年總體不順暢,出口武器便有了更大的魅力。
「2010年日本修訂《防衛計畫大綱》的時候,外務省、防衛省、經產省與民主黨已經達成了共識,準備放寬對武器出口的限制,但當時的首相菅直人並沒有同意,結果延遲到了現在。」日本政策研究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原在內閣負責安全保障的道下德成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2011年11月30日,日本把三艘由日本生產的巡邏艦交付給印尼政府。這是日本第一次以政府開發援助的形式向外界提供武器。日本政府稱此舉是為了打擊馬六甲海峽海盜和恐怖活動以及防止武器擴散。
不到一個月之後,日本政府宣布把美制F-35A型戰機作為航空自衛隊下一代主力戰機,計畫總共採購42架,耗資預計超過70億美元。放寬武器出口的一種可能結果是,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將能夠參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機研發項目。
日本向南蘇丹派兵也迫在眉睫。支援南蘇丹是日本近年來打造「維和尖兵」的最新努力。首相野田佳彥正是看準了這個難得的時機,做出瞭解禁武器出口的決定。
「出口武器實際上還有不少限制。想通過出口武器賺錢,不如說日本軍工企業也要在國際競爭中學會游泳。日本武器能夠出口,其他國家也就有了向日本銷售武器的機會。這樣一來,日本可以採購更加高性能、低價格的武器。」道下德成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具有改變地區格局的力量
「過去我們連騎自行車時戴的安全帽都不能出口。」日本外務省一位外交官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據說因為安全帽有可能被用在戰場上當鋼盔。
現在放開出口武器後,安全帽自然能很順暢地出口了,但日本更想出口的是護衛艦、戰鬥機和坦克等「保衛」和平的武器。
英國《經濟學人》稱日本軍工業水平亞洲第一,同時還有另外兩個特徵:獨守本土、煢煢孑立。
曾任日本駐美大使的加籐良三撰文稱,亞洲的友好國家可能很希望進口日本軍事裝備,即使舊貨也想要。日本目前的國防產業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二戰期間就能生產戰機、潛艇等當時的尖端武器。二戰後日本軍工生產大部分遭到毀壞,但隨著朝鮮戰爭爆發再次恢復,目前先進戰鬥機、宙斯盾驅逐艦、潛艇、軍事衛星等日本都能國產。
早有估算指出,如果日本鬆綁武器出口政策,其艦船、電子等優勢軍工產業將佔據全球同類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航空航天相關產業的出口也將佔到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具有改變地區格局的巨大力量。
日本把武器交易商稱為「銷售死亡的商人」。他們銷售出的武器越多,世界和平、國際合作就離人類越遠。
「我們這個國家的和平力量所具有的意義、重量,首相是如何考慮的?」對《朝日新聞》2011年12月25日社論的提問,野田佳彥並沒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