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經濟危機前後,中國政府超量加印了大量人民幣投刺激投資
據中國《第一財經日報》1月17日報導,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1月7、8日舉行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上預測:2012年境外投資流入中國的外幣總量(即新增外匯儲備),將大大低於過去幾年的平均水平;這個結果對中國來說是有利有弊,但總體上利大於弊。易綱解釋說,如果國外流入中國的資金少了,將有利於緩解國內高居不下的通脹壓力,這是「利」的一面;而「弊」的方面也很明顯:國外流入中國的資金減少,中國的實體經濟得不到持續的外資投入,會使得本已減速的中國經濟更加「雪上加霜」;而「利大於弊」的原因,是因為當前解決通脹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吸引外資的重要性。
易綱的這番言論,一方面暗示了去年年底中國政府對外宣布的「保增長」優先於「抑通脹」的經濟政策已開始有所變化;另一方面再次把中國持續高通漲的原因,歸咎於境外資金流入中國,即國際輸入等因素的影響產生的通脹,是中國持續通脹的主因。
易綱的上述觀點是代表中國政府官方對目前通脹持續原因的總結。早在去年2月北京舉行的CMRC朗潤預測報告會上,易綱也對外界發表了類似觀點,當時他稱,中國2010年累計外匯儲備達2.85萬億美元,相當於多投放了20多萬億人民幣到中國的流通市場(因為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外幣不能在中國境內流通,外資入境後需要在中國央行兌換成等額人民幣才能在流通領域使用),這20多萬億人民幣是2010年持續通漲的原因。易綱在報告會還指出,由於美國2010年10月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增印6000億美元貨幣導致美元在全球貶值,人民幣因綁定美元也隨之貶值,由此在中國境內產生了輸入型通脹,這也是中國通脹持續高漲的另一原因。這一點,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總理溫家寶在去年也曾多次表達了這個觀點,指責美國為經濟自救而引發了中國通漲,一時間,中國國內菜市場加價時,經常可以聽到憤怒的主婦們譴責美國濫發貨幣,造成了中國的「通貨膨脹」。
對於這個結論,國內外許多經濟學者都不認同。有專家指出,中國政府在2008年經濟危機前後,超量加印了大量人民幣投刺激投資,以確保GDP高速發展,這才是引發中國持續通漲的罪魁禍首。而國際輸入型因素,如新增的外匯儲備,美國量化貨幣政策等原因產生的人民幣增量,都不是引發中國通漲的主要原因。
為了驗證上述觀點,我們可以把中美兩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各自印發的貨幣量數據做一個對比,同時再對比一下2011年新增的外匯儲備數據量,看看究竟引發中國通脹的原因是什麼。
從美元發行情況來看,根據美聯儲官方網站統計,2008年10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10222億美元,平均每年增發5111億美元;「金融危機」爆發後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7562億美元(含美聯儲第一次「量化寬鬆」的60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發 3781億美元(按照美元和人民幣匯率6.7計算,折合人民幣25332億元)。那麼結論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兩年來的貨幣增發量比起前兩年來,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從人民幣發行情況來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統計,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121268億元,平均每年6634億元;「金融危機」爆發後兩年的貨幣增發量總額為243338億元,平均每年121669億元。這說明:「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的發行量猛增一倍。
比較以上兩組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近兩年來,美元的增發量折合人民幣後,為平均每年25332億元,而人民幣的增發量為平均每年121669億元,是美元增發量的4.8倍!另外,中國政府增發的人民幣只在中國境內使用,而美國增發的美元貨幣在全球使用,進入中國的貨幣不到整體的40%,因此對中國通漲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小的。
再看看中國最近3年新增的外匯儲備。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網站提供的數據:2008年中國新增外匯儲備4178億美元,2009年新增外匯儲備4531億美元,2010年新增外匯儲備4481億美元,平均每年新增4397億美元(按照美元和人民幣匯率6.7計算,折合人民幣29458億元),對比人民幣年平均增發量121669億元,是外匯儲備年平均增量的4.1倍!
事實勝於雄辯。上述數據對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目前持續通漲的主要原因,即不是美國量化貨幣增印的美元引發的,也不是境外投資流入中國的新增外匯儲備造成的。導致中國通漲真正的始作俑者,是中國政府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超量增發的人民幣。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