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吏治史上,清官廉吏總是讓人們世代傳誦,並留下千古美名。
據《越中雜識》記載,劉寵,字祖榮,東萊牟平人,以明經舉孝廉。東漢桓帝時,拜會稽太守。當時的會稽郡,已和吳郡分治,以錢塘江為界,會稽轄江東十四縣,郡治設在山陰。劉寵在任,「簡除煩苛,禁察非法,清廉溫厚,家無積資。」他「體恤民瘼,興修水利,重視農桑、獎勵耕織」。儘管漢末多數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禍國殃民,以致各地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而會稽郡卻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後漢書》說「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後來朝廷徵召他回京出任將作大臣(總管工程建設的負責官員),將行,有五六位居住若耶溪山谷中的老人,趕來向他道別。老人們流著淚對劉寵說:「我們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屢屢擾民,夜晚也不放過,有時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從您上任以來,夜晚狗都不叫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現在我們聽說您要離任了,故奉送這點兒小錢,聊表心意。」劉寵說:「我的政績遠遠不及幾位老者說的那樣好,倒是辛苦父老了!」老人們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難卻,劉寵只好收下幾位老人各一文錢。他出了山陰縣界,就把錢投到了江裡。劉寵投錢,表明他的清廉自守。據傳自劉寵投錢後,投錢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為紀念這位勤政清廉、為民造福的太守,人們遂稱此地為「錢清」、稱這段江為錢清江。
劉寵前後歷宰二郡、累登卿相,他廉潔勤政、家無貨積,生活簡樸、待人寬厚。一次劉寵步行出京師,到路旁的一個亭舍中休息,亭吏看他的穿著不像個大官,就對他說:「我剛把它清掃乾淨,是準備迎接劉公(即劉寵)的。」不讓他進去。劉寵也不作解釋,就不聲不響轉身走了。劉寵去世後,人們在紹興修了個「一錢太守劉寵廟」來紀念他,並在臨江構筑一亭,取名清水亭,當地人稱選錢亭、一錢亭。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傳開了。
清乾隆帝南巡經過錢清時,得悉劉寵投錢、裡人建亭以志紀念的事,有感於他的清廉剛直,當場揮筆題了七絕一首:「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
常言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其實,歷史上除了「一錢太守」之外,還有「二不公明」範景公,他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在自己府門上寫「不受賄,不受饋」;「三湯道臺」清湯斌,曾任嶺北道道臺,三年為政,兩袖清風,每日以豆腐清湯為肴;「四知先生」後漢楊震,任東萊太守時,一日出差路過昌邑縣。到了晚上縣令王密攜十金求見楊震,悄悄說道: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五代清郎」袁聿修,一生經歷了五個朝代,即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他為官五十多年,始終以清貧為本,連一升米的薄禮也未收過;「百紙參軍」唐代杜暹,其家五世同堂,杜暹尤其恭敬,侍奉繼母至孝,鄉里聞名。被推舉明經,任鶩州參軍。當杜暹任滿離職時,州吏拿來當地產的紙一萬餘張送給他作禮物,他只拿了一百張作個紀念……
這些清官廉吏,他們來也兩袖清風,去也兩袖清風,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和無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