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與西周的金器:體現先民的黃金崇拜(組圖)

發表:2013-12-29 14: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2月29日訊】商代、西周金器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他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殷墟出土的金箔十分輕薄,從厚度看,當時的錘揲工藝已相當高超,也說明商代工匠對金子的延展性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不然不可能加工到如此微薄的厚度。


(圖1)


(圖2)

1977年,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墜(圖1)通高3.4厘米,重6.8克,耳墜部呈扇形,往上由粗及細彎成半圓形,尾端收束成尖錐形;金臂釧(圖2)周長約39厘米;金笄(圖3)長27.7厘米,頭寬2.9厘米,尾寬0.9厘米,重108.7克,器身截斷面呈鈍三角形,在其尾端有一長約0.4厘米的榫狀結構,可能原鑲嵌有其他裝飾品。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這些金器不僅器形完整,而且髮飾、耳飾、臂飾齊備,構成一個品類繁多的系列,十分罕見。經測定,這些金器的含金量在85%以上,另雜有少量的銀和微量銅。從工藝上看,金笄系用範鑄法成型,金耳墜和臂釧則是錘揲而成。造型都比較簡樸,並無紋飾和其他裝飾。這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套金首飾。


(圖3)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批商周之際的金器,以金箔和金片為主,有金杖、金面罩、金面具、金帶、太陽神鳥金飾、盒形器、喇叭形器、四叉形器、圓形飾、蛙形飾、虎形飾、魚形飾等。這些金器採用錘揲、剪切、刻劃、模沖、鏤空、打磨等多種技法加工,其厚度一般為0.02∼0.03厘米,最厚的約0.04厘米,含金量83.3%∼94.2%,其中有些工藝技術已達到較高水準,許多金器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黃金工藝技術的代表之作。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先生提出了一個觀點: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金沙先民有獨特的「黃金崇拜」。他指出,金沙遺址的金器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色。首先是數量多,形制豐富,達幾十種;其次,這些金器基本都是器物上的附件;再次,金面具等人物形象的金器在中國相當罕見;最後,金器的造型和圖案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歷史資訊。其中,金冠帶上的圖案反映的是古蜀人對祖先和鳥的崇拜,太陽神鳥金飾反映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現擇其精品介紹如下:


(圖4)

魚紋金帶飾(圖4),兩段大小几乎相同,重量相等。長21.1∼21.6厘米。器呈下短上長的倒梯形,正面紋飾由兩條首向外、尾相對的魚紋組成。魚嘴前有似鳥喙的長吻,吻前端上翹且略後勾。


(圖5)

四鳥繞日金飾(圖5),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外徑12.5厘米。鏤空紋飾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4只相同的鳥形紋組成。鳥身較瘦長,翅膀短小,喙微下鉤,短尾下垂,爪有三趾。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逆時針飛行,與內層旋轉方向相反。


(圖6)

中心孔圓形金飾(圖6),穿孔在圓心,器表略弧。器內壁有細微磨痕。直徑1.1厘米。


(圖7)

邊緣孔圓形金飾(圖7),穿孔在器物邊緣,器身平整。此件器物外緣略向內卷。直徑1厘米。


(圖8)

射魚紋金帶飾(圖8),圓環形,直徑上大下小,直徑19.6∼19.9厘米,寬2.68∼2.8厘米。出土時斷裂為長條形。紋飾鏨刻在金帶表面,由4組相同圖案構成,每組圖案分別有一魚、一鳥、一箭和一圓圈。


(圖9)

環形金飾(圖9),素面。殘長15.9厘米,寬1.04厘米。環面寬窄不等,器身多有銅鏽,環內外邊緣有內卷痕跡。


(圖10)

金盒(圖10),橢圓形,無蓋,平底略外弧。高3.13厘米,寬2.97厘米,長9.43厘米。近沿外有多處擦痕,器表曾作拋光處理,器壁不平整,有破損。


(圖11)

金面具(圖11),高3.74厘米,寬4.92厘米。圓臉,耳朵外展,耳廓線清晰,耳垂上有孔,但未穿通。梭形雙眼鏤空,鼻樑高直,鼻翼與顴骨線相連,大嘴微張,鏤空而成。器表作拋光處理,內壁則較為粗糙。


(圖12)

蛙形金飾(圖12),長6.96厘米。器呈片狀,頭部呈尖桃形,並列一對圓眼。亞字形身,背部中間有一脊線,前後四肢相對向內彎曲,尾端尖。脊兩側飾對稱弦紋,由背脊處延至四肢,弦紋內飾一排連珠紋。


(圖13)

魚形金飾(圖13),長4.9厘米。柳葉形,頭部有一圓形小穿孔,身上鏨刻有魚刺紋和點紋。


(圖14)

喇叭形金器(圖14),口徑9.8厘米。器較矮,小平頂,頂上有一個不規則穿孔。器表不平整,內外壁均拋光,留有零亂的細密劃痕。


(圖15)

幾字形金器(圖15),器呈「幾」字形,長49厘米,外緣不規整,有內卷痕跡。附有銅鏽,拋光處理。


(圖16)

條形金飾(圖16),素面。殘長14.7厘米、寬1.6厘米。


(圖17)

三角形金器(圖17),長25厘米。器呈圓角三角形,器一端有長方形柄。器外緣內卷,身中部有一裂縫。

用現代的分析方法和儀器來分析這批金器,掌握其主要特點是很重要的。用放大鏡看射魚紋帶表面紋飾中魚紋的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紋飾的加工痕跡。紋飾線條刻槽有翻邊和線條曲線不流暢、走倒、缺筆等現象,如魚鱗、腹部、背鰭、腹鰭、鬍鬚、魚眼和箭的端頭等處。根據上述紋飾線條刻槽的加工痕跡和特徵,判斷射魚紋帶表面紋飾應是刻劃形成。

四鳥繞日飾的紋飾為鏤空,可以看到靠近鏤空邊緣殘留下的刻劃線條和飛鳥翅膀邊緣處的褶皺。根據工藝痕跡和特徵分析,其工藝過程首先是在成型的金薄片表面刻劃出整個圖案,然後繁複刻劃切割形成鏤空。由於切割工具不十分鋒利,以致留下多次刻劃的痕跡,造成鏤空處邊緣的褶皺和邊緣線條不流暢的現象。

用顯微鏡觀察這些金器,只有面具、喇叭形器、幾字形器和盒作過表面拋光處理,而且只拋光了外表面。面具光亮的外表面殘留拋光痕跡,內表的粗糙面未作拋光處理。大部分金飾在加工成型後,表面未進行拋光處理。用能譜儀和掃瞄電鏡以及成分分析方法再對這些金屬作研究,發現某些金器的金相組中有等軸晶和孿晶,表明金薄片和和金箔為熱鍛成型;發現金、銀、銅元素的波動比較大,可能是用所採的自然金加工而成。

目前西周出土的金飾主要是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金帶飾,其中圓形飾7枚,長方形飾1枚,獸面紋飾3枚,另有1枚為鏤空獸面紋三角形飾,大小共12枚,重433克。現擇其精品介紹如下:


(圖18)

三角龍形金帶飾(圖18),西周晚期。高1.65厘米,重93.7克。三棱錐體狀,外折邊且有8個方形小穿孔。器表作兩組單首雙身龍形,頂端為浮雕式,龍頭上有螺旋形雙角,口旁一對獠牙,卷鼻,吐舌,紋樣間隙鏤空。


(圖19)

獸首形金帶扣(圖19),西周晚期。高2厘米,重39.1克。獸首,牛鼻,雙角尖有短梯形豁口,下有獠牙。

據有關專家研究,虢國墓地出土的金帶飾的製作工藝均為鈑金澆鑄成型,而且運用了鏤空工藝。這些金飾件出土時位於棺內屍體腰部,估計應是腰帶上的裝飾件。

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會發現,它們應屬不同的文化系統。在形制和紋飾上,各自的地域文化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四鳥繞日金飾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這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



来源:中國文物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