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要別具隻眼,平時多讀經典、多加思考,才能避免對文史常識的誤解。
「家父」與「令尊」是兩個人
在古代,父之父為祖,古稱王父;祖之父為曾;曾之父為高。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昆孫,昆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父之兄為世父(伯父)。妻又稱為婦,妻之父為岳父,又稱外舅;妻之母為岳母,又稱外姑。
古代社交稱呼禮儀最基本的原則是:家大舍小令他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社交場合,說到比自己大的家人,比如說到自己的父母、兄長時,前面要加一個「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說到比自己小的家人,比如弟弟、妹妹時,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表示謙虛。而說到別人的家人,比如父母時,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表示尊敬。
因此,「令尊」、「令堂」是對別人父母的尊稱,而「家父」、「家母」則是對自己父母的謙稱。很明顯,「家父」、「家母」與「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家父」僅作子女對別人謙稱自己父親之用,別人萬萬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之義,是稱對方親人時的敬詞,萬萬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先母」「先父」已作古
現代社會中,「後媽」、「後爸」的稱呼無須解釋,其意自明。在漢語詞彙裡還有另外一對詞語,就是「先父」和「先母」,很多人都誤將其理解為親生父母。
其實,「先父(母)」一般出現在社交場合,是對他人講到自己已謝世的父(母)親時所用的敬詞,即「我的已經逝世的父(母)親」,因此,「先父(母)」必須是第一人稱用語。而「生父(母)」的意思才是「生身父(母)親」,與自己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內子」專指妻子
根據約定俗成的理解,「內子」不是兒子,而是妻子,是丈夫在別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妻子時用的一個謙詞。和這個詞同義的還有「賤內」、「拙荊」、「糟糠」等,這些稱呼的意思接近於今天的「愛人」、「夫人」、「老婆」、「老伴」……和今天的「愛人」、「老婆」等稱呼相比,「內子」少了一份肉麻,多了一份謙遜。
和「內子」這個詞相對的是「外子」,是妻子用來稱呼丈夫的。當然,因為古時,妻子很少有自己獨立社交的機會,「外子」這個詞被派的用場也就相對少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外子」和「內子」,都不是指兒子。
此外,我們如今經常把自己的妻子稱為「太太」,而「太太」一詞在古代是敬稱。尤其是明清兩代,「太太」專指一、二品官員的妻子,一般人的妻子是不能被稱為「太太」的。
「淑女」「美女」大不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篇《關雎》中的名句。很多人會把「窈窕淑女」理解成為身材苗條的女子,這多少有點狹隘了。
之所以稱為君子的好配偶,當然是要符合「君子」的審美標準。在古代,人們評價女子,講究「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僅僅指的是貌美,更重要的是心美。
由此看來,「淑女」是美女的升級版。「淑女」講究的是內在修養和美麗容貌的和諧統一,既要美貌,更需道德和智慧。
自己「喬遷」不合適
「喬遷」一詞來源於《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整句話的意思是,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也就是說從陰暗狹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躍升到大樹之頂。由該詩可知,「喬遷」的「喬」,即高大的樹木,屬名詞。因此,古人又將「喬遷」作「遷喬」。
現在人們用「喬遷」一詞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常用於祝賀別人,比如「喬遷之喜」。這個詞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妥當了,就像「令尊」一詞,只能用於對方的父親,用在自己身上就貽笑大方了。另外,「喬遷」一詞還可以表達「官職升遷」之意。
「椿萱」原來指父母
「椿萱」在傳統文化中有約定俗成的含義,在特定的場合,椿、萱已經不是兩種植物,而是代指父母。
在《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極長壽的椿樹,就被後人借用為長壽老人的代稱。在《論語·季氏》中,有孔子的兒子伯魚「趨而過庭」,接受父親教誨的記載,後人遂將「椿」和「庭」合起來,將父親稱為「椿庭」。
萱就是「萱草」,又寫作「諼草」。在《詩經·衛風·伯兮》中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詩句,而按漢代學者對這句詩的解釋:「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是說,諼草是一種忘憂草,如果種在母親所居住之處就可以令人忘憂。因此,後人取其美好的聯想意義,就把母親稱為「萱堂」,或簡稱為「萱」。
當然,「椿萱」這樣的雅稱一般在正式的祝壽場合使用,為父親祝壽可以稱作「椿壽」,為母親祝壽則稱「萱壽」。後來,人們將此意延伸開來,凡是為父輩的男性祝壽,都可以用「椿壽」來祝福,為母輩的女性祝壽,都可以用「萱壽」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