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翰林王海涵(圖)

作者:王琪 發表:2015-12-11 00: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王海涵像。(網路圖片)

仰望歷史的天空,在有清一代燦若星河的翰苑天空下,光緒翰林王海涵,就像一顆孤傲的星辰,孤獨地懸掛在一個世紀前幽暗的夜空。

王海涵的人生並不複雜,但他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的一生歷經晚清和民國兩個時代,又經仕途和隱逸兩種生活。讀書、做官、還鄉,一路走來,沒有懸念,沒有跌宕,卻都留下過獨具個性色彩的故事,陝西《高陵縣誌》和《伏羌縣誌》都有對他的記載,也可謂青史留名。

王海涵(1858-1922年),字鏡潭,號南坡,甘谷縣西坪鄉南坡山人。自祖父時就居伏羌(今甘谷)縣城東街。王家生活困難,父親跟隨爺爺常年在通渭縣榜羅鎮做生意,他自幼就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家中生計全憑母親和祖母煎油餅維持。

王海涵從小聰慧異常,且勤奮刻苦,深得私塾先生賞識。私塾先生是北山楊家溝一老秀才,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對王海涵也格外垂青,常在學業上有意栽培,在生活上多有賙濟,飢饉年份還免收學費,供其食宿。幾年後,王海涵順利考取秀才。

為進一步深造,他慕名奔赴隴南書院。當時主講隴南書院的是天水著名學者任士言先生,鞏昌(隴西)、秦州(天水)、階州(武都)三郡的青年才俊,都以能在任山長門下聆聽教誨為榮。王海涵深受士言先生賞識,寫作治學大有長進,文章道德益發醇美。1890年(光緒16年)一矢中的,蟾宮折桂,考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任刑部主事。旋即以母老為由,請求外調,被授陝西省高陵縣知縣,從此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仕途生涯。

據《高陵縣誌》載,王海涵性情孤傲,孤芳自賞,獨來獨往,落拓不羈。到任後,既不結交勢要,又不接受拜謁,尤其對為富不仁者深懷忌怨。他辦案也很有個性,凡遇富豪,也不拒絕行賄,有時竟然「大索其銀兩」。但是他弄清是非曲直後,依然以理判斷,絕不冤枉好人,拿了錢不辦事,讓當地土豪們哭笑不得,遂有「硬贓官」之稱。

然而,出身貧苦的王海涵,卻愛民如子。他曾在縣衙寫過一副對聯:「清渭濁涇入境來官師一傳如此水;高槐大皂陰階前樹木百年猶蔭人」,表明他的心跡和做人處事原則。他在高陵任知縣十年,不附權貴,崇尚人道,親民治縣,政簡刑輕,所轄境內犯罪案件幾近絕跡,官民之間親如家人。他力行生產,重視農桑,常巡視山野村莊、田間地頭,與山水為朋、與百姓為友,和農夫稚子同食同飲,還推行輕徭薄賦,努力減輕百姓負擔。在任時未私吞一文公款,戶籍財務全陝第一,為高陵人民所愛戴,後被保升為直隸州牧,在任候補。

自高陵離職時萬民相送,並立碑以志政績。1910年5月(宣統2年)調署涇陽,到任不滿三月其母病逝,返家守孝。臨行時,高陵、涇陽兩縣民眾各贈1000兩紋銀,以為薄儀,王海涵謝絕不受。這一別,王海涵便從此永別官場,脫離了宦海。

王海涵離開官場後一直隱居家鄉,以他固有的曠達與灑脫繼續著自己的生活。他與母親感情極深,守孝期間常對著母親遺像訴說心事,回憶往昔長歌當哭:「九泉依然念兒身,近狀無他惟是鬢下添霜眼底生霧;一龕今猶供母像,音容宛在只有玉音彌耳笑口緘金」。這副寫給母親的楹聯,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王海涵是個地道的文人,他可以脫離官場,遠離仕途,但他忘不了對故里的深情,對家鄉的熱愛。回鄉賦閑後,他一直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凡地方民生大事,無不盡心盡力辦理。因為他成熟穩重,辦事識大體,顧大局,循大綱,通上下之情,民國時,被推選為縣總紳士。1920年,孔繁錦任隴南鎮使期間濫發紙幣,賦稅繁重,他與地方名士宋廷楨等人力請減輕負擔,為民請命。白朗過境時,甘谷鄉賢田駿豐募款維修城防,凡「大事謀之吾師王鏡潭先生」。後來,田駿豐這樣評價他的恩師王海涵:為人處事穩健,老成持重,長於經濟,闔叫有疑,求諸先生,造福地方頗多,學問人格,為鄉人稱道。

晚年時的王海涵,更是淡看世事,心靜如水,孤傲如菊,整日悠遊林泉,寄情山水。與劉爾炘、任承允、哈銳、張世英、宋廷楨等地方名士多有交往,賦詩弄弦,你唱我和。先生詩書俱佳,然詩書隨人索去,多不留存,坊間也就未留下多少墨跡聯語。

他工書法、善詩文,尤擅撰聯,是撰聯高手。「禮樂其文,金石其質;道德為父,清靜為師。」這是他為自己撰寫的楹聯,是他心靈的獨白,更是他人格的寫照:以禮樂涵泳文辭,以金石鍛練品質,以老莊道德為導師,以清靜無為為旨趣。他贈給一位醫生的對聯,更顯示了自己過人的才華:「守虎蟠龍傳蘇董;出蛇走獺尊華王。」十四個字中連用虎守杏林、龍盤橘井、河內出蛇、海陵走獺等四個出自《初學記》中的典故,而且用四位古代名醫蘇耽、董奉、華佗、王纂讚譽醫者神術,翰林之才,絕非浪得。

「人家在水抱山環處;我心如山空月上時。」他為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湖帆題贈的這副對聯,意境開闊,辭意儒雅,空靈灑脫,瀟灑自如。「紹皇開泰運,厥後又石子訪道,伯約懷忠,問化育根源,發蒙在炎黃顓嚳而上;望天動幽情,其下則煙火成鄰,桑榆布蔭、幸邃初風景,復睹於金戈瓦礫之餘。」這副大象山太昊宮長聯,述古寫今,用筆洗練,不但歌頌了伏羲的教化功德,也精練地概括了甘谷的人文歷史,歷代傳頌,經久不衰。

1922年,孤傲正直、個性獨特的王海涵病歿於家中,臨終時,只以公事相托,無一語涉及家事,讓所有在場之人都感嘆唏噓。殯葬時,萬人空巷,同聲悲悼,哭聲一片,市井工商貿易無法正常進行,全縣百姓皆去弔唁戴孝,謂之「戴海孝」。其後,伏羌鄉民在大象山麓立「裡閱是式」碑,以懷故人。



来源:天水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