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為世子
文王當太子的時候,每天三次到他父親王季那裡去請安。第一次是雞叫頭遍就穿好了衣服,來到父王的寢門外,問值班的內豎:「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內豎回答:「一切平安。」聽到這樣的回答,文王就滿臉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請安的儀節都和第一次一樣。如果王季身體欠安,內豎就會向文王察告,文王聽說之後,就滿臉憂色,連走路都不能正常邁步。王季的飲食恢復如初,然後文王的神態才能恢復正常。每頓飯端上來的時候,文王一定要親自察看飯菜的冷熱;每頓飯撤下去的時候,文王一定要問吃了多少。同時交待掌廚的官員:「吃剩的飯菜不要再端上去。」聽到對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離開。武王做太子時,就以文王做太子時的行為為榜樣,不敢有一點走樣。文王如果有病,武王就頭不脫冠衣不解帶地晝夜侍養。文王吃飯少,武王也就吃飯少;文王吃飯增多,武王也就隨著增多。如此這般的十二天以後,文王的病也就好了。
文王問武王道:「你做過什麼夢嗎?」武王答道:」我夢見天帝給我九齡。」文王說:「你認為這個夢是暗示什麼呢?」武王說:「西方還有九國尚未歸順,君王您大概最終要將他們佔有吧。」文王說:「你理解的不對。古代把年也叫做齡,齒也是齡。我的壽限是一百,你的壽限是九十,我把我的壽限給你三年。」於是,文王活到九十七歲就死了,而武王活到九十三歲才死。
成王年幼,不能即位履行天子職務,由周公出面輔助,代行天子職權。周公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讓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之道。成王如果有做不到的地方,周公就痛打伯禽,使成王看了懂得如何做個太子。
教世子
凡教育太子以及太學生,一定要因時制宜。春夏兩個季節教手執干戈的武舞,秋冬兩個季節教手執羽龠(玉è)的文舞,地點都是在東序。小樂正負責教執干舞,大胥幫助他;龠師負責教執戈舞,龠師丞幫助他。胥負責教南夷音樂,輔助的人在一旁擊鼓為節。春季誦讀夏弦,夏季練習為詩章譜曲,這兩項都是由太師來教。秋冬在瞽(gǔ)宗學禮,由主管禮的官員來教。冬季讀《尚書》,由精通《尚書》的官員來教。教禮是在瞽宗,教書是在上庠。
凡是祭祀、養老乞言和合語的禮節,都是小樂正在東序教太子以及太學生。大樂正教他們手執干戚的武舞。合語、養老乞言的禮節,都由太樂正傳授其義理,由大司成評說,地點也在東序。凡在大司成身旁陪坐,與大司成之間要有三席的距離。可以向大司成發問,間畢則退回靠牆的位置。大司成的話還沒有講完,不可發問。
每季開學,都要向先師行釋奠禮。春季的釋奠由春季的主講教師主持,夏、秋、冬三季也是這樣。凡是諸侯根據天子命令始建的學校,一定要對先聖先師行釋奠禮,而且祭品要比平常貴重,用束帛。凡行釋奠禮,必有音樂、舞蹈的聯合演出;如果碰上國家有戰爭災荒,那就只行釋奠禮,取消演出。凡天子視學時的大規模音樂、舞蹈演出的次日,天子一定要接著舉行養老之禮。
凡是在郊學中考評學生,一定要把出類拔萃的人才舉薦上來。有的因品德優異而被錄取,有的因才能卓絕而被選拔,有的因善於辭令而被錄用。對於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也在訓話中加以勸勉,促其上進,以待下次考評。對於有一技之長的人,如果三個問題他有一個回答得好,就按照曲藝系列晉升其等級,並稱之謂「郊人」。「郊人」的待遇低於選士、俊士,他們不能進入國家最高學府,也不能在鄉飲酒禮中充當賓、介。諸侯國剛開始建立學校的,對新製成的禮樂之器要殺牲祭之,並塗以牲血,祭時要用束帛。然後舉行釋菜禮,此後沒有歌舞演出,也用不著分發舞具。禮畢,在東序招待來賓,用一獻之禮,沒有檳相,沒有合語,簡單完事就行了。
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
夏商週三代的國君在教育太子時,一定要用禮樂。樂,可以陶冶精神;禮,可以美化外表。禮樂互相滲透於心,表現於外,其結果就能使太子順利成長,養成外貌恭敬而又有溫文爾雅的氣質。設立太傅、少傅來培養太子,目的是要讓他知道父子、君臣的關係該如何相處。太傅的責任是把父子、君臣之道講說明白並且身體力行做出榜樣,少傅的責任是把太傅所講的、所做的給太子仔細分析使之領會。太傅、少傅、師、保,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太子左右,形影不離,所以他們講的內容太子都能夠明白,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養成功。師的責任,是把古人的行事說給太子聽,並分析其善惡得失,使太子懂得擇善而從。保的責任,是謹言慎行,以身作則,以此來影響太子,從而使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規範。古《記》上說:「虞夏商週四代,有師、保、疑、承作為太子的輔佐。設立四輔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設,有合適的人選則設,否則就不設,寧缺勿濫。」
這話的意思是說設官必須任能。君子說:「太子的道德非常重要,太子的道德養成了,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也會被人尊重;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受人尊重,則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會國家大治。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為君而言的。」仲尼說:「從前周公代替成王處理國事,治理天下,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做到,這是為了使成王養成好的品德。聽人說:‘作臣子的,如果犧牲自己但卻能為國君帶來好處,這樣的事就值得做。’何況僅僅是暫時改變一下身份就能使國君從中得到好處呢?周公自然是樂於這樣做的。」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兒子,然後才可以做人的父親;懂得了如何做人的臣子,然後才可以做人們的國君;懂得了如何侍奉他人,然後才能使喚他人。
成王年幼,不能即位,把他作為太子來培養,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本來不是太子的伯禽遵守,讓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就是想叫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國君和太子的關係,從血緣來講是父親,從尊卑來講是國君,既有為父之親,又有為君之尊,然後才能統治天下,由此可見,培養太子不可不慎重。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時得到三個好的結果,只有太子一人而已,這是指太子在太學裡不擺架子,不自命不凡,而是按年齡大小來和同學們敘禮之事而言。所以,太子在太學中按年齡大小與眾敘禮,國人看到後,說:「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與我們按年齡敘禮’,如此謙讓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太子有父在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這是第一個好結果。第二個,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與我們按年齡敘禮,如此謙讓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太子在有國君在的時候就禮當如此。」於是眾人也就明白君臣之義了。第三個,還有人會問:「太子是我們未來的國君卻與我們按年齡敘禮,如此謙讓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年幼者應當尊敬年長者。」於是眾人也就明白長幼之間的禮節了。所以說,父在,太子就是兒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一太子具有兒子和臣子的雙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國君,也要熱愛父親。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處理好父子關係,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如何處理好長幼關係。父子、君臣、長幼的關係處理得好,一然後國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樂正負責太子的學業精進,太師負責太子的道德培養,造就一個德業卓絕的領袖,天下便會得到太平。」
孝悌之道
庶子的政務是管理國君的族人,用孝梯、睦友、慈愛的倫理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父子關係的含義,長幼之間的禮節。國君的族人朝見國君,如果是在內朝,則面向東,以北為上位;朝臣中如有地位尊貴者,其位置順序也只按照年齡輩分排列,由庶子負責安排,即令是貴為上卿,其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後。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以官爵的高低排列位置,由司士具體負責。如果是在宗廟之中,位置的排列如同外朝,根據爵位的高低和官職的不同,由宗人負責給他們分派差使。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屍獻酒、飲奠解,這些事一定要由國君的嫡長子來做。遇到國君的喪事,則按照喪服的精粗排列順序,即令是國君族人的喪事,也照此辦理,由孝子領頭,其後按親疏關係逐個往下排。如果是國君與族人宴飲,就要由異姓的人作賓,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盡禮。至於席位的座次,國君對其父輩兄輩,還要按輩分年齡來排。合族聚餐的活動,按照族人與國君的親疏關係,每隔一世則遞降一等。族人如果隨軍外出,要守衛在行主旁邊。國君如果有出國活動,庶子留守國內,就要派公族中沒有職事的人守衛宮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衛太祖之廟,派諸父輩守衛路寢,派諸子輩守衛親廟,派諸孫輩守衛燕寢。同一高祖的子孫,只要高祖的神主尚未遷出,即使有的族人已淪為平民,遇到舉行冠禮、娶妻,一定要向國君察告,有喪事也要訃告,到了小祥、大祥之祭,也要察告。族人之間的互相往來,應該弔唁的不去弔唁,應該戴免的不戴免,有關官員將給予處罰。至於帽膊贈含,也都有一定之規。
刑罪無宮刑
國君的族人如果犯有死罪,則交付甸人將其絞死。國君的族人如果犯有刑罪,則或針刺或刀割,也告於甸人由其執行。國君的族人犯罪,不適用宮刑,這是為了不絕其類。案件判決之後,有關官吏向國君請示,如果所犯是死罪,就說:「族人某某所犯之罪屬於大辟。」如果所犯是刑罪,就說:「族人某某所犯之罪屬於小辟。」國君說:「饒了他吧。」有關官吏則回答:「法不容恕。」國君又說:「饒了他吧。」有關官吏也照舊回答:「法不容恕。」等到國君第三次求情,有關官員就不再回答,逕自走出,將犯人交付甸人行刑。國君又派人追來,傳命說:「即令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有關官員回答說:「已經來不及了。」行刑之後,報告國君。國君為其改穿素服,取消盛撰,並依照與死者親疏關係應有的禮數,為之改變日常生活。但因其有辱祖宗,所以不為之穿孝,而親哭之於異姓之廟。
國君的族人可以在內朝朝見,這表示族人內部的相親。族人中即使有地位高貴者也得按輩分敘禮,這是表示父子之情重於爵位貴賤。在外朝朝見以官位高低為序,這是為了表示對異姓的親近。宗廟之中,按爵位高低安排位置,這是表示尊崇有德之人。宗人按照官職分派差使,這是表示尊重賢人。登堂分食祭品、飲奠解的工作由嫡長子來做,這是表示尊祖敬宗。喪事以喪服的輕重為序,這是為了避免親疏關係亂套。國君同族人一道宴飲,其席位按輩分年齡排列,這樣一來,孝的道理就體現出來了。合族聚餐,每隔一代,遞降一等,這表示對待親疏是有區別的。作戰時由族人守衛行主,這表示孝敬祖先的深切。由嫡子們守衛太廟,這是表示尊重宗室,而君臣之道也可從而得到體現。由諸父諸兄守衛路寢,子輩孫輩守衛燕寢,謙讓之道也就體現出來了。彼此是同一個高祖的子孫,祖廟的神主尚未遷出,那麼大家就都是五服以內的親屬,即令有的人淪為平民,在加冠、娶親的時候也要向國君察告,死了也一定要訃告,這是表示不忘記親屬。有的族人與國君的血親關係還沒有超過五服而已淪為平民,這表示國君卑視無能之人。對族人的喪事,弔唁、哭臨、贈送財物、贈送車馬,這體現了同族人的互相關心和幫助。古時候,只要庶子之官能夠勝任其職,國家就會井然有序;國家井然有序,民眾也就爭著趨向禮義了。國君的族人犯罪,儘管有親屬關係,國君也不因此而干擾司法部門的公正執行法令,以此表明公族犯法,與庶民同罪。在隱蔽之處行刑,這是為了不使國人聯想到族人自相殘殺。對犯了死罪的族人,不去弔唁,不為之穿孝,哭於異姓之廟,這是因為他有辱祖宗,所以疏遠他。但又為之改穿素服,住在室外,不聽音樂,這只是表示個人的哀悼,骨肉之親的感情尚存。公族犯罪,不適用於宮刑,這是為了不絕其後代。
天子視學
天子視察太學這一天,天剛亮就擂起集合的鼓聲,好讓學生們迅速起床。學生們到齊之後,等待天子駕臨,於是命令有關官員開始行事,舉行常規的禮儀,祭奠先聖先師。有關官員把這些事情做完後向天子報告,天子這才動身到舉行養老典禮的會場。天子來到東序,親自釋奠於先老,然後就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天子親自檢查肴撰酒醛,過問孝敬老人的各種美味是否齊備。當這一切就緒之後,於是奏樂迎接被養的貴賓。貴賓進門後先即位於西階下,天子退酌醛酒敬獻,行孝養老人之禮。禮畢,貴賓登堂入席,由樂隊登堂歌唱《清廟》。歌畢,貴賓們自由發言,談聽歌的感想,以成就天子養老的重要意義。貴賓的發言,都是圍繞著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以印證《清廟》之歌的深刻涵義,這是養老禮中最重要的環節。堂下管樂隊奏著《像》曲,舞蹈隊跳著《大武》的舞蹈,挑選大批的學生從事演奏,以表達周之滅商,是天命神授,文王、武王有德當興。明確了君臣之位、貴賤之等,上下的關係就容易處理了。等到有關官員報告演奏完畢,天子就命令與會的公侯伯子男諸侯及百官:「你們回去後也要在東序舉行養老之禮。」天子以這句仁及天下的話結束了這場養老之禮。所以,聖人的記錄養老之事,是從大處著眼,愛老敬老,以典禮的形式進行,極盡其孝養的能事,不僅記述的都合乎義理,而且末了還體現了天子的大恩大德。因此,古人舉行一次大的典禮,眾人可以從中看出他的無德不備。古時的君子,舉行大的典禮,從頭到尾都極其謹慎,這樣一來,眾人怎會不理解其意義呢。《說命》中說:「思念終和始常在於學習。」
(《禮記·文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