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爺為民除害,大快人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俗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府裡官員來來去去本是常態,那上任、卸任、調職的官員多的是,誰會令百姓懷念呢?
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應該勾勒出什麼樣的形象?是有本事、有能力、才幹卓越,還是公正廉明、不貪錢財,抑或是心懷慈悲、苦民所苦?
我想:一個官員是否深得民心,主要因素不在於其人的才能有多麼優秀,而是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真正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能夠當百姓的「父母官」,當然,這樣的官員也不會去貪汙腐敗了。您說是嗎?
清朝就有這麼一位真心愛護百姓的好官,不僅在世時為百姓造福,連去世了以後被上天委以「城隍爺」重任,上任第一天就驅逐為非作歹的惡道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一起來看看這位城隍爺吧!
操守清廉 愛護百姓
清朝坐花主人汪道鼎說:許玉年先生,是我的伯母舅。許先生飽讀詩書,學問淵博,能詩又能畫,個性耿直,待人真誠,急人之難,唯恐不及,尤其愛惜人才,只要見到別人有一點長處,就讚不絕口。
道光辛巳年(1821年),許玉年先生以舉人身分出任甘肅環縣的知縣,後來調任到敦煌知縣,又升任至安西知州。他所出任的地方都地處極偏遠,百姓大多誠懇樸實,樂天知命,沒有沾染內地那般刁滑的習氣,因此,許先生的施政非常簡易清靜,與百姓相處也頗為和樂。
許先生凡是遇到訴訟案件均當日就做判決,絕不拖延羈押;先生操守清廉,不貪不求,公餘閒暇時就召見當地的儒生俊秀,指點文章,勉勵他們多讀書;先生見當地種植的桑樹很多,特地從家鄉聘雇養蠶婦人前往教授當地百姓養蠶繅絲之法,帶動當地桑蠶紡織業的繁榮。
由於許先生心地仁慈,處處為百姓著想,判案秉公處理又合乎人情,故深得民心,所到之處民眾皆交聲稱頌,離任時百姓都依依不捨,夾道歡送,又設像祭祀。可惜先生年過五十歲,就病逝於安西官舍。
城隍追究 道士出逃
從前許先生任敦煌縣知縣的時候,城隍廟有一位某道士,素行不良,常有不法行為,被先生驅逐出境。等到先生離任之後,某道士竟又想方設法,打通關節,重新入廟,霸占廟中住持之位,不法如故。
有一天早晨,某道士起床以後,不知何故,忽然捲起鋪蓋打算要溜之大吉,神色非常地倉皇,彷彿被人驅趕要逃命似的。
有人看見了,十分疑惑,就叫住他詢問原因。某道士回答說:「我昨天晚上睡著以後,夢中聽見鼓吹聲,出去一看,原來是新城隍爺到任了,威儀很齊整。我正躲在一旁窺探,忽然聽見堂上傳呼『速拿某道士』,我嚇了一跳!
兩個衙役馬上走到我身邊,將我套上鎖鏈,押解到城隍爺面前。我抬頭一看,正是前任的縣官許太爺。許太爺厲聲喝斥道:『你已經被我驅逐出境,既然趁我離任伺機又潛回,理應改過自新,安分守法,卻仍然作惡多端!本來我今天應當取你性命,姑且念在剛就任的分上,就酌情給予你薄懲吧!』
然後,縣太爺飛簽下令痛打我若干大板,打完後又大聲交代我即日離廟,不要再逗留,否則難逃一死,再命令衙役將我攆出去。我趕快離開,到台階時不小心跌了一跤,立即從夢中驚醒,我的兩條大腿疼痛難忍,如今怎麼還敢再待下去!」某道士攜帶著行李踉蹌而去。
當時,敦煌百姓還不知道許玉年先生已經去世。後來一打聽,原來某道士看見許先生蒞任之時,就是先生在安西臨終之日,感念先生的德澤,大家都十分悲痛,但也為先生擔任城隍爺感到慶幸,都說是百姓之福。
清白廉明 福報子孫
汪道鼎說:許玉年先生擔任知縣八年,都在貧脊的邊塞地區任職,卻能節儉度日,吃飯沒有兩個菜,身旁沒有姬妾,甘之如飴。先生廉潔自持,又自奉甚儉,還能周濟親族。每年一定會在過年前遠道匯錢回家鄉,根據親疏分發給每家親戚幾兩銀子,甚至窮苦的親戚還能分到幾十兩銀子,依靠先生所濟助的銀子禦寒過年的親戚經常有幾十家。先生清白廉明,他循良的事跡,甘肅人至今仍能娓娓道來。
許玉年先生的長子許彥直,是我的堂姐夫,任廣東知縣;次子許緣仲,在江蘇泰州做官,有循良的美名;三子許潤泉和五子許冶金,先後中舉,現任郎中主事級別職務。先生福德深厚,報在子孫。
(事據《坐花志果果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