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著很獨特的書寫順序。圖為歐陽修書信真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代漢字有著很獨特的書寫順序,那就是由上至下,從右到左。這種順序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借鑒西方文化,漢字書寫形式才逐步改成現在的橫排,由左向右書寫。古代中國書寫方式的形成,背後絕非一人所為。有人統計過世界各地各種文字的書寫順序,主要分為左行、右行、下行三種,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選擇的是由右而左呢?
出土的文物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書寫記載,顯示古代人的書寫方向是沒有固定的。殷商甲骨文的排列,絕大多數是自上而下,而在左右行的問題上,有的是從右向左,有的則是從左向右。當時古人以左行爲順勢,右行爲逆勢。緣何會出現這兩種書寫方向?
其實當時並非只有龜甲這一種書寫載體,《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裏已有「冊」字,像竹木簡編聯之形。於是,有學者指出殷商已有竹木簡冊。西周金文中的「冊」,亦指簡冊。據考古學家陳夢家的研究,西周的冊命之制,是先將王命寫在簡冊上,當庭宣讀,然後再鑄到銅器上。其時王左右有兩史,一執簡冊,一讀冊命之文。不同的書寫載體,會有不同的書寫方向就像龜甲,是用刀在上面刻字。無論是向左刻或者向右刻,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直到竹簡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時,書寫的方向漸漸開始固定下來。有專家對此進行論證,如漢學學者錢存訓認爲「這種直行書寫的原因雖不可確考,但毛筆書寫的筆劃,大多是從上到下;竹木材料的紋理,以及只能容單行書寫的狹窄的簡策等,都是促成這種書寫順序的主因。至於從右到左的排列,……這大概是因爲用左手執簡,右手書寫的習慣,便於將寫好的簡策順序置於右側,由遠而近,因此形成從右到左的習慣。」
在中國古代,因為書寫時是左手拿簡,右手寫字,一般是一根簡一行字,並且為了右手書寫的方便,空白的簡是放在左邊的。等到把一根簡寫完,寫過的簡為了和空白的簡不相混,也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邊推去。在這種情形下排出的行款,寫好的第一根簡在最右,依次從右排到左。於是中國字的行款,成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