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跡象顯示,人民幣全球化在放慢甚至在後退。(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4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4月21日-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春季年會。中國財政部、央行等部門高級官員參會,與會者們對「50年發展:國際貨幣體系下的SDR」進行專題討論。
有媒體向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提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會出現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的問題。易綱提到作為國家中長期戰略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時表示,正在「穩步推進」,並且加重語氣兩次重申了這四個字。
易綱解釋稱,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短期需要平衡的利益,如保持出口的穩定。因此,不是激進而是穩步。同時這也是中國匯率政策的一種態度,也是尋求和美元的一種協調和平衡。
但是很多跡象顯示,人民幣全球化的努力程度在放慢,甚至在後退。中國經濟正面臨諸多壓力:一方面是川普(特朗普)當選後,美元達到13年來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是中國經濟放緩導致資金外流。
中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者們已經看到,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和允許匯率自由浮動,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現在既然代價很明顯,中國央行決策者們可能意識到,他們並不願意承受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而付出的代價。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成為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一分子。自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式承認人民幣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人民幣更加受到各國的關注。但是出於對其持續貶值的預期以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人民幣的全球使用量正在快速萎縮。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人民幣的全球使用量正在萎縮。根據中國央行數據,中國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貿易從2010年的0%激增到2015年的26%,但之後已下降到16%,反映人民幣在貿易和跨境投資方面使用下降。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認為,對人民幣的需求減少主要緣於相對於美元持續貶值的預期,以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中國經濟正創出25年來最慢的年度GDP增幅。人民幣兌美元經過十年的穩定升值後,在2014年初達到峰值,此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下跌13%。
報導稱,如果不是中國央行的干預,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下跌會更劇烈。中國央行一直在拋售美元來支持人民幣,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25%,至目前的3.0090萬億美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14年6月達到最高的3.9932萬億美元,而後持續下滑至今,外匯儲備的減少,縱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從整體數據看,下降幅度依然非常明顯。
中國外匯儲備的下降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中國一直存在資本管制的問題,資本項下資金很難自由出境;第二個是中國一直是貿易順差大國,就在2015和2016年外匯儲備降幅最明顯的兩年裡,中國的貿易順差分別達到了5,600億美元和5,100億美元。
這就意味著近兩年多來外匯儲備的減少總額,不僅僅是名義數字上的9,842億美元,還有貿易順差裡面,本應該成為外匯儲備的兩千至三千億美元(按照2012、2013年的數據,貿易順差總額當中,至少有20%會成為外匯儲備)。也就是說,近兩年多來,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減少了更多。
貿易早已國際化的中國,依然試圖強制將居民資產配置需求留在國內,就可能繼續催生國內資產泡沫,比如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相當於將國民財富置於獨木橋上,十分危險。
經濟學家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命運依賴中國深化經濟改革,而不是短期對資金外流增加的反應。而深化經濟改革包括應對債務上漲的策略、重組國企「殭屍」企業、以及為銀行業清理不良資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