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再曝風險,全面禁止通道業務。(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7年5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金融監管日益趨嚴,風險高企的銀行業與證券業尤為受到關注。在日前的新聞例會上,證監會首提全面禁止通道業務。該業務被停止後,房地產開發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融資困難,對股票和債券市場也產生影響。
中國央行基於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和偏緊的貨幣政策,讓各家銀行均面臨囊中羞澀這樣一個行業共性壓力,而銀監會正在進行的各項摸底檢查,更是令銀行的經營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提全面禁止通道業務,強調證券基金管理機構「不得存在讓渡管理責任的通道業務」。接近監管人士稱,上述表述實際針對的是整個資管行業,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的通道業務。
所謂「通道業務」,是指券商向銀行發行資管產品吸納銀行資金,再用於購買銀行票據,幫助銀行將相關資產轉移到資產負債表之外。在這個過程中,券商向銀行提供通道,收取一定的費用。通道業務的主要形態曾經是銀信合作(銀行與信託機構),因為銀監會的禁止,於是銀行轉而與證券公司開展銀證合作。
綜合陸媒5月22日報導,某大型券商機構金融董事總經理介紹,通道業務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同業業務,主要投資於非標市場,有三大典型投資方向:
一、信託受益權,銀行有大量投資需求是通過券商的資管計畫或者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計畫來投信託的計畫;
二、票據收益權,主要是對已經貼現的票據進行買入或者回購,該業務產生的根源是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後計入銀行的貸款規模,部分貸款規模不夠的銀行有強烈需求轉讓票據資產,是擴表的動作;
三、委託貸款,如融資受到一些政策影響的房地產行業、政府融資平臺,會產生銀行通過資管計畫進而投資的方式方法,包括最近做的比較多的通過資管計畫參與產業基金,產於有限合夥企業的LP,認購契約性基金等等,跟委託貸款的性質相似,主要解決商業銀行對限定行業或者融資人信貸投放的需求。
證監會這項舉措是在金融市場去槓桿、去監管套利的背景下發生,是監管層面的共識。該董事總經理預計,未來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必須承擔投資標的的篩選、盡職調查、投後管理、清算交收等。資管通道業務雖然在合同中有現狀返還這樣的條款,但一旦業務本身發生風險,券商和基金公司是管理人,是法律主體的責任無法規避,就有成為原告和被告的可能。
全面禁止通道業務後,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困難,標準意義上的通道業務被限制後對股債兩市影響有限,若未來模式降低銀行存款規模,進而影響貸款規模,是否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值得思考。
2016年來,信用債違約事件層出不窮,信用利差在違約事件後小幅波動,信用風險也一度成為當時市場最大的風險點之一。而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基金專戶只是作為通道存在,某些基金專戶竟淪為操縱市場的工具。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5月22日再次釋放信號,其刊登題為《「貓冬」過關行不通》的文章稱,面對最嚴監管,大多數機構開始清理殘局,收縮前段時間過度膨脹的風險業務。但一些金融機構仍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躲過這一關後,還能「重操舊業」。市場規範化的大趨勢不會變,如果抱有幻想,就會貽誤良機,錯過轉型的最佳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