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eID可能會取代傳統身份證。(攝影:李若水)
【看中國2017年9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陳秋穎綜合報導)近日,不少大陸媒體都在聚焦中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公民網路電子身份標識系統eID。有評論稱,eID可能會取代傳統身份證,但也有分析認為,eID恐會淪為官方「全民監控」的工具。
綜合多家陸媒消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eID,是網路上的一個身份標識,能夠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線遠程識別身份。根據載體類型不同,eID目前主要分為通用eID和SIMeID兩種,其中通用eID常載入於銀行金融IC卡、社保卡、USBkey等,SIMeID則主要載入於SIM卡。
據悉,中國工商銀行已在全國試點發行了逾八千萬張載入eID的金融IC卡,未來,eID將通過更多種類的銀行卡、行動電話SIM卡進行推廣。
eID的推出引發不少網友關注,相關話題一度登上百度熱搜排行版。
香港《東網》報導稱,eID被認為有望取代傳統身份證的功能,但也引起變相擴張「實名制」範圍的憂慮。有意見認為,eID普及後如同更大範圍的「實名制」,公安機關將更輕易的監控民眾的一舉一動。如果沒有相應法規限制官方濫用公權力,eID恐會淪為官方對全民進行監控的工具。
事實上,早在2015年,中共當局就已經開始推廣eID。2015年6月,中國公安部以防止信息泄漏為由,向大陸民眾推廣eID。同年12月,在北京舉辦的「2015年全國商用密碼展覽會」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又公開展示了eID網路身份識別技術。2016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網路空間安全論壇上,公安部再次對eID進行推廣。
過去的幾年裡,官方一直宣稱,eID的使用,是為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3月,大陸《財新網》曾報導,中國開發eID有三個初衷,首當其衝的是「精確記錄網上行為」。「防範網路詐騙」、「網路犯罪」則排在後面。
報導刊發後不久,一篇署名王海濤的文章就此表示,eID「是一個可以實現對網路行為進行實時監控並留存記錄的身份監測系統,它可以實現點對點的網路監測。」
文章並指出,在世界其他國家,技術雖比中國強,但也沒有大面積使用eID。究其原因,這些國家「面臨一系列棘手的法律問題——但這個障礙,也可以說是保護公民權益的屏障,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文章分析,在中國「現有的網路監測系統下,沒有網路身份證,照樣可以準確地找到特定人,而且網民的上網記錄都會被伺服器上載」,而eID的使用,可能是「再加多一個監控網路。」
「儘管網民在網際網路使用中,早就近似一個透明人,政府可以輕易地進行監控和記錄,所以網民對實名制的牴觸已經從敏感降為麻木——但網民的不在乎(實際上是無法在乎、沒有能力爭取)並不代表網路身份證就是天然合法的,可以一聲不吭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