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加速隋朝的滅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隨後重新統一全國。歷史又從分裂走到了統一。災疫也隨著社會的穩定趨於減少。隋朝疫病的流傳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要少得多。立國38年,較大的疫病流行共有六次。總體上說,隋朝前期安定時日多,所以疫病較少;隋末混亂,隋煬帝轎奢淫逸,窮兵黷武,社會矛盾激化,疫病流傳廣泛;而且隋朝的疫病有多次與戰爭相關。
隋文帝統治時期疫病較少。開皇二年(582年),突厥發生旱災,帶動了疫病流行,「又多災疫,死者甚眾」。開皇十年(590年),京城長安發生疾疫。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派遣大軍遠征高麗,至遼水,部隊出現疫病,「不利而還」「死者十有二三」。
隋煬帝即位後,耀武揚威,濫用民力。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到琉球國。次年,煬帝又命朱寬前往招降,琉球不從。大業六年(610年),煬帝派虎賁郎將陳棱和朝請大夫張鎮周自義安(今廣東潮州)出海,到達琉球。儘管討伐戰爭取得了勝利,「獻俘一萬七千口」,但戰爭並不是十分順利。部隊進入潮濕的山區後,「蒙犯瘴癘,餒疾而死者十有八九」,說明隋軍染上了嚴重的瘧疾傷亡慘重。
大業八年(612年),山東、河南大水,淹沒四十餘郡,不久出現疾疫。其中山東地區疫情尤為嚴重,「人多死」。加上煬帝派大軍遠征高麗,山東地區「征斂供帳軍旅所資為務」,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隋煬帝末年,三征高麗,統治殘暴,社會民心不穩,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有四五」。此時關中地區疾疫流行,「炎旱傷稼」。雖然史書沒有詳細記載疾疫流行造成的嚴重後果,但可想而知,疾疫的流行加速了隋朝統治的崩潰,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疫病的流傳,一定意義上而言,是隋末統治腐敗的結果。也可以說,疫病加速了隋朝統治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