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改版或訂正的小學課本中,均有不少有政治涵義的修訂,包括在描述辛亥革命部分刪去「中華民國」字眼,並把台灣稱為「台灣省」,並淡化孫中山的影響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6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連月來香港教育界及出版界政治審查風波不斷,上周教育局公布初中中國歷史和歷史科課程新大綱,將「六四事件」和「六七暴動」等20多年來均列入香港教科書的議題去除。港媒翻查近年發現,近年改版或訂正的小學課本中,均有不少有政治涵義的修訂,包括在描述辛亥革命部分刪去「中華民國」字眼,並把台灣稱為「台灣省」等。
略中華民國稱台灣「省」
《蘋果日報》報導,培生香港出版社旗下的《朗文常識》課本,其中有關辛亥革命的部分,從2008年第二版內容「革命軍終於成功推翻清朝,成立中華民國,結束中國數千年的帝制統治」、2015年改版後變成「革命軍終於成功推翻清朝,結束中國數千年的帝制統治」;而標題也從「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變成「辛亥革命」。
同一本書舊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部分,改為了「國共內戰」,有淡化中華民國存在的意味。此外,新增內容中把台灣稱為「台灣省」,其中有一段問題詢問學生較認同「台灣省是中國的領土,為求兩岸統一,中央政府可對台灣省實行一國兩制」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省實行的制度不同,似乎較難實踐兩岸統一」。
學者認為,有關內容帶有政治含意,小學生容易誤會歷史。(圖片來源:網絡論壇)
對此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刪去中華民國的關鍵概念並不適當,「1911年至1949年之間,管治中華大地的是中華民國,是歷史事實,應該得到尊重」。葉指出,即使目前內地官方編寫的初中中史教科書,亦提及「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認為港府「自我審查已經過了頭」。
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莊璟珉亦指出,以「台灣省」稱呼台灣,有意圖矮化台灣的問題,因為「台灣是地理概念,『台灣省』是行政概念,背後帶有政治觀點」,而香港一般都以地理概念--台灣稱之,質疑修訂帶有政治目的。
淡化英殖時代 專家:重塑歷史
除此之外,新修訂的課本亦對香港英殖歷史出手。包括至少3家課本出版社,都將以往所用的英國「佔領」香港或「割讓」香港字眼、改為英國「管治」香港,並把清末政府將香港割讓的歷史淡化。其中描述有關部分時,從舊版的「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改為「把香港島給予英國管治」。
月前就有香港政協委員提出要對香港進行「去殖化」,北京亦曾有類似言論,事件難免令人覺得有關聯。莊璟珉指出,課本的改動有政治含意,目的是不承認香港曾被占領、主權落入其他國家手中,歷史上英國確實完全管治香港,因此估計當局計劃透過改動教科書來「重塑歷史」。莊擔心,小學生未必有能力理解國家主權和管治權的概念,容易對其理解造成誤會。
香港出版總會副會長冼國忠指出,近年教育局要求出版社「重印兼訂正」教科書,書本字眼一定要達到教育局的要求才可以出版,而近年的改版是差不多「全本書再做過」。冼指出,雖然教育局一般不會表明出版社應如何修改,但會「提供意見」,並且需要修改到教育局批准才可以出版。
初中歷史課程全面修訂
與此同時,初中中國歷史和歷史科課程新大綱5月25日出爐,最終敲定去除「香港史」課題,而「六四事件」和「六七暴動」等20多年來均列入香港教科書的議題,則在新大綱中消失。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積極推行將中國歷史科立為中學初中3年必修科,並提出要對中國歷史科進行「改革」,被廣泛解讀為2012年擱置推行的「國民教育」的替代品。有關課程大綱最快於2020學年在香港逐步實施,而新的中國歷史科目的「學習目標」,除了要「培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還新增了「培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
與去年10月的第二階段諮詢相比,最終敲定的大綱中去除了「香港史」課題,並且把及香港的內容納入了其他課題中。例如「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香港」在課程改革前是獨立課題,但新大綱中卻編入了「國共合作與分裂」課題內,並著重「1920年代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新中史大綱與以往「重古略今」、重視傳統文化價值、古人道德修養的教授方向完全不同。教育局指本次修訂目的在於指出「香港自古以來與中國的關係」,包括增加更多「政治演變」內容及減少「文化特色」內容。此外,「六四事件」、「六七暴動」、「抗日」、「中共建政」、「主權移交」、「特區成立」等目前香港學校都會教授、涉及中共政權的爭議議題,改革後均沒有納入課程中。
「六四事件」和「六七暴動」(圖)等20多年來均列入香港教科書的議題,在新課程大綱中消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