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見到的古建築屋頂,共有「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廡殿式」、「攢尖式」五種形式。(圖片來源:Czzhermit/維基百科)
中國傳統建築最常用的分類形式是以屋頂的類型來劃分的。我們最常見到的有五種類型,分別是「硬山式」、「懸山式」、「歇山式」、「廡殿式」、「攢尖式」五種形式。還有一些形式如「萬字」、「盝頂」等則少見。
下面我們對五種常見的形式逐一介紹:
一、硬山式
硬山頂,攝於北京故宮奉先殿院落。(圖片來源:用心閣/維基百科)
硬山頂可用於添置風火牆,因此在南方也非常流行。(圖片來源:Zhangsqing/維基百科)
硬山頂的瀋陽故宮崇政殿。(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首里玉陵之石室。(圖片來源:そらみみ/維基百科)
硬山頂,即為硬山式屋頂,是中國與越南的一種傳統建築的屋頂樣式。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建築等級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廡殿房也多有硬山頂。硬山防風火,懸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多硬山。
這種屋頂的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架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做硬山建築。有正脊的為尖山式硬山,沒有正脊的叫卷棚式硬山或叫做圓山式硬山。同時因為它等級比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並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二、懸山式
日本岐阜縣白川村合掌造懸山頂。(圖片來源:663highland/維基百科)
佛光寺文殊殿的懸山頂。(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濟瀆廟臨淵門懸山頂及其搏風板。(圖片來源:Xin/維基百科)
日本岐阜縣白川村合掌造懸山頂。(圖片來源:663highland/維基百科)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代稱作「不廈兩頭造」,清代稱作「懸山」或「挑山」,又名「出山」。
懸山式屋子的前後有坡,故稱為懸山式建築。換言之,懸山式屋頂在山牆處不像硬山式屋頂那樣與山牆平齊,而是伸出山牆之外。從外觀上來看,這可以說是懸山式屋頂與硬山式屋頂最大的不同點。
懸山式是兩面坡屋頂的早起做法,不過中國古代的重要建築基本沒有使用懸山式屋頂的,特別是唐代以前尤為少見。懸山式懸山式同硬山式建築,根據有無正脊,分為尖山式懸山和卷棚(圓山)式懸山。懸山式建築與硬山式建築的區別在於屋面是否懸出山牆。
三、廡殿式
元代北嶽廟採用重檐廡殿頂。(圖片來源:Zeus1234/維基百科)
金代善化寺三聖殿採用單檐廡殿頂。(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遼代奉國寺採用單檐廡殿頂。(圖片來源:Zeus1234/維基百科)
廡殿頂,古代稱作「阿房」或「阿殿」,宋代稱作「廡殿」或「四阿頂」,清代稱「廡殿」或「五脊殿」。
廡殿式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坡屋面相交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或五脊殿。廡殿式是是古代建築中的最高型制,最高等級。根據屋檐的層數可分為單檐廡殿和重檐廡殿
四、歇山式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爲單檐歇山頂建築,四面出抱廈。(圖片來源:David Chen/維基百科)
採用重檐歇山頂蘇州玄妙觀三淸殿。(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福州華林寺使用單簷歇山頂。(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奈良法隆寺中門使用單檐歇山頂。(圖片來源:663highland/維基百科)
新竹迎曦門門樓使用重簷歇山頂。(圖片來源:寺人孟子/維基百科)
青海安多藏區賽宗寺山門。(圖片來源:Raki_Man/維基百科)
四面歇山頂的北京故宮角樓。(圖片來源:Lennon/維基百科)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代稱作「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代又名為「九脊頂」。
歇山式可以看做是懸山屋頂和廡殿頂的結合,仿佛一座懸山頂棲在一座廡殿屋頂上。歇山頂四角輕盈玲瓏,氣勢非凡,是最惹人喜愛的古建築形式。同廡殿,可分為單檐歇山和重檐歇山。
五、攢尖式
日本東大寺開山堂的單檐攢尖頂。(圖片來源:Hiro2006/維基百科)
日本法起寺三重塔的攢尖頂。(圖片來源:663highland/維基百科)
圓形攢尖頂的天壇祈年殿。(圖片來源:Saad Akhtar/維基百科)
攢尖頂,即攢尖式屋頂,宋代稱作「撮尖」或「斗尖」,清代稱作「攢尖」。攢尖式屋頂沒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據實際建築需要而定,一般雙數的居多,而單數的較少。
攢尖式建築根據坡數或脊數可分為四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圓頂攢尖等,最常見的亭子即為這種類型建築的代表。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為重檐廡殿式,中和殿為四角攢尖式,保和殿為重檐歇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