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俄歐等國紛紛開展探月計劃。(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數千年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歇。從古希臘人測量地月距離,到伽利略借助望遠鏡繪制月面圖,到美國輝煌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對月球的認知正在逐步加深。近年來,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歐洲等都在發展探月計劃,紛紛籌備建立月球基地。
今年7月20日,是「阿波羅11號」登月的紀念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選在這一天公布了「阿爾忒彌斯」(Artemis)探月計劃的正式標誌。(阿爾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兼狩獵女神,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
阿爾忒彌斯計劃將在2024年前讓宇航員重返月球,史上第一位登月的女性也將從中誕生,登陸地點選在月球南極。
隨後,在2028年前,NASA會在月球上建設一個可持續的人類據點,用以發現新科學、展示先進技術,並鼓勵私人企業發展月球經濟。
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一大特點是給登陸火星做鋪墊。第二大特點則是以漂在月球軌道上的「深空門戶」作為中轉站。NASA計劃在月球軌道上設計一座小型的飛船,距離地球約25萬英里,作為探月的中轉站。
目前,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歐洲航天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等機構都表示考慮加入該計劃。
中國
2019年1月3日,中國的「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於月球盆地內的馮卡門隕石坑內,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著陸於月球背面的無人探測器。這個隕石坑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
科學家認為,當年創造這一盆地的能量非常巨大,它可能已經穿過月殼,直抵月幔層。「嫦娥四號」可以在被這一衝擊暴露的月幔巖石上進行研究。
此外,中國月球車「玉兔二號」還在月球背面的月壤中發現了橄欖石。正如地球的地幔一樣,這種綠色的礦物通常可在地下深處發現。
目前,中國初步規劃了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地區開展「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自動採樣返回;「嫦娥七號」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綜合勘查;「嫦娥八號」驗證月面3D打印房子等關鍵技術等。2030年後,中國後續月球探測將繼續朝著機器人探測和載人探測兩個方向發展。
俄羅斯計劃在2036年至2040年期間在月球上設立一個全方位的基地,並在其周圍建造戰略天文台,用於射電天文學、宇宙線研究和其它任務。
首先,俄羅斯須要完成載人登月的目標。它預計將於2031年完成首次載人登陸月球;2032年將一個能夠搭乘航天員的重型月球車送抵月球,並將第二批航天員送上去負責測試月球車;2033年令航天員乘坐月球車完成長距離行駛,開展科學研究和測試;2034年著手建立首個月球基地;2035年繼續施工。
歐洲
歐洲航天局(ESA)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目標——用「月球村」來代替國際空間站。「月球村」裡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從事科學研究,還可以從事採礦、旅遊等商業活動。
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是建造月球基地,用於開採月球表層土壤(一種礦石)。ESA希望可以從中提取水和氧氣來生產燃料,作為人類定居和進一步探索太空之用。
據2019年1月22日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ESA剛與空間物流服務商Ariane Group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合約,研究在2025年前登月並開始在月球上工作的可能性。
除了與私企共同制定登月計劃之外,ESA太空人中心還會設立一個新的科研設施,名為Luna,用於模擬月球環境。新設施占地1000平方米,為整個歐洲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測試技術和程序的平台。在那裡,科學家們將著重模擬三項內容:月球土壤、月球棲息地,以及月球上的能源獲取方式。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展探月計劃,百花齊放、精彩紛呈。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移居到月球上,或到那裡去旅遊,化夢想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