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相處之道:以和為貴(圖)

發表:2020-11-28 08: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繪畫:志清/看中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繪畫:志清/看中國)

在中國文化中,關於「和」的內涵十分豐富。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要講「和」;人與自然之間也要講「和」。貴和,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

「和」的本意是和睦、協調。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心胸開闊,剛柔適中;對於群體來講就是要和平相處,彼此融洽。

《尚書•堯典》描述的是堯、舜時期天下太平的景象。那時候,上下和睦,百姓安居樂業,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儒家的理想社會。而這一社會的形成,有賴於「和」。家族和、百官和、萬邦和,天下太平。而要人和,就要求人人都自覺遵守共同的社會準則、社會道德。古人主張「剋明俊德」,也就是強調要以才智和道德服人。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即禮的作用,以「和」為最高境界。各種社會規範的制定,都應促進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但孔子認為,「和」不是無原則的。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在人際交往上的不同之處。君子有自己的主張,同時又能寬厚待人,與人做到和睦相處,這就是「和而不同」;小人容易受到別人影響,人云亦云,阿諛奉承,但是一旦有了利害衝突,就不能與人融洽相處了,這就是「同而不和」。

談到「和」,人們很容易想到孟子的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這是孟子談論戰爭時說的話。所謂「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孟子還談到「與民同樂」的上下和諧的為政理念,他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聖明的君主總是與民眾同甘共苦,心中裝著天下百姓,這樣才會受到民眾的擁戴。

對於人際交往中如何做到和氣、和睦,古人也留下許多精闢之語。「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君子的交情雖淡,但長久親切;小人的交情雖甜,但很容易斷絕。可見,在古人看來,君子之交是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責任編輯:靜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