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圖片來源:JOHN GIANNINI)
【看中國2022年1月19日訊】三十年前的今天,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乘專車抵達武漢,拉開了「九二南巡」的帷幕。而就在幾天前,網傳一名男子在鄧小平南巡的另一站深圳的鬧市區,舉牌挑戰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呼籲捍衛改革開放,隨即被捕。這不禁讓人想問,時至今日,中國還在改革路上嗎?
週年前夕驚現抗議者?
「反對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反對修改憲法、打倒習近平!」
近日網上瘋傳的一段視頻顯示,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在街頭舉著一張寫有「打倒習近平,捍衛改革開放」的標語牌,還喊出了一連串挑戰中共權威的口號。很快,多名警察就把他按在了地上,而一些圍觀路人紛紛拍手叫好。但即便在倒地後,他仍然士氣高昂。
「大家都看到了,我沒有反抗,我只是在為人民振臂一呼。如果改革開放的終極路線被否定了,中國就完了。」
多名網友指出,此事發生在上週四,事發地在深圳羅湖口岸附近。不過,本臺記者無法獨立核實相關細節,也尚不清楚此人的身份。
但如果此事的確是上週在深圳發生的,那麼這顯然是一起高度敏感的事件,因為這正值中國前任領導人鄧小平南巡三十週年前夕,而深圳是當年的重要一站。
第一時間轉發了這段視頻的前青海省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王瑞琴表示,她認為這位示威者喊出了很多人難以表露的心聲。
「我覺得他的想法就是中國老百姓的普遍想法,只是大家沒有像他這樣站出來,差別是沒有去做,但他們的思想和意念是相同的,那就是習近平一旦連任,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來說都將是一場災難。」
南巡重振改革開放
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政府因殘暴鎮壓提出民主訴求的普通民眾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制裁。而在中共內部,各位元老對於是否應繼續改革開放意見不一。次年初,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說,在治理整頓期間,一些改革措施要圍繞治理整頓來進行。有黨內人士擔心,這表明中共有放慢改革步伐的苗頭。
這對於視「改革開放」為其重要遺產的鄧小平來說,顯然是個緊要關頭。為了堅定國人對擴大開放的信念,並對黨內高層發出明確信號,鄧小平在1992年1月17日從北京乘專用列車南下,並在此後一個多月裡先後訪問了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參觀了多個工廠、建築工地和商業中心。
在此期間,鄧小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話。比如,當年在深圳國貿大廈的旋轉餐廳,他就斬釘截鐵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
但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經濟學者李恆青強調,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有一條底線。
「他提出的改革開放路線實際上走的就是加強共產黨的領導,然後在經濟上要徹底放開,走市場化的道路,這才是所謂‘改革開放’的核心。」
習近平高度集權
不過,幾十年過去了,當今的中國領導人顯然不僅僅滿足於「黨的領導」了。輿論普遍認為,習近平上任十年來,逐步削弱了自毛澤東去世後中共幾十年來的「集體領導」模式,並試圖營造對他的個人崇拜。
就在兩個多月前,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黨內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在這份長達三萬多字的決議中,描繪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篇幅超過一半。不但如此,習近平的名字在全文中出現了22次,高過了毛澤東的18次,鄧小平的名字僅出現了6次。
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隨後在記者會上的一番話,更讓人擔心習近平要「定於一尊」的野心。
「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是時代呼喚、歷史選擇、民心所向。」
早在幾年前,世人就已經目睹了習近平集權的重要一步。2018年3月,近三千名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幾乎全票通過了一份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國家正副主席的任期限制。當時就有學者認為這是在開倒車,意味著鄧小平對於文革等歷史事件的反思被否定了。同年底,習近平還在北京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提到「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中國憲政學者陳永苗認為,習近平一方面想擺脫毛鄧兩人的政治遺產,另一方面又受到了他們的約束,因此他不斷提出要開創一個「新局面」。
「不管習近平上臺後說了些什麼,他至少感覺到中國社會要在原來改革開放的軌道中找出另外一條軌道。這條軌道可能與先前的有所交叉,但它終究是條不同的軌道,這樣才能保障政權穩定。」
經濟改革陷入停滯
如果說政治改革在北京當局看來一向是個禁區的話,那麼經濟改革的停滯、甚至倒退,就更令人擔憂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來,這樣的跡象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2008年北京舉辦夏季奧運會後,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放水」四萬億,暫時穩定住了當時仍然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基本面,但好景不長。此後十年間,國內的勞工成本迅速攀升,年輕人對體力活越來越牴觸,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開始被撼動,經濟增速也逐年下滑。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表示,在經濟層面上,習近平正與國際趨勢漸行漸遠。
「原來流行的一個詞叫‘與國際接軌’,比如雙休制度、國企改制等等,而改制指的就是國有企業‘抓大放小’。現在倒是相反了,從國企的改革中就可以看出,(與前些年)差別很大。」
習近平任內,中國顯然更重視「自力更生」。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中國製造2025》的文件,提出要力爭在十年內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這項產業政策引發了一些西方國家的警惕和不滿,最終就連北京當局都不再提了。2018年初,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希望迫使其糾正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強迫轉讓技術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就此打響了美中貿易戰。
此後,美中雙方對彼此商品加征的關稅一度達到數千億美元,兩國關係急轉直下。近幾年來,考慮到北京當局在新疆、香港等地犯下的侵犯人權行為,美國還對大批中國企業進行了制裁。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後,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動能進一步遭遇重創。同年五月,習近平在兩會期間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更被外界指責違背了改革開放的精神,還可能會損害中國的創新和經濟發展前景。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近期還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了大規模反壟斷調查,並重拳整頓了網游、教培、娛樂等行業。不少人認為,這標誌著「國進民退」正捲土重來。
前中國民營企業家王瑞琴表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過去十年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習近平任內的十年間,無論是民營企業(的處境),還是中國經濟,都出現了直線式下滑。針對民企的這些措施幾乎與胡溫時代沒有差別,而總體來講,在經濟領域也在全面地收緊,而不是放開。」
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打破歷年慣例,隻字不提「改革開放」四個字。這位政治強人究竟要把中國帶向何處,無疑是關乎世界未來的一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