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不只有競爭,也存在有趣的互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遠在侏儸紀與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的鯊魚,至今累積出上千種的物種,不論是沿岸淺海至深海都有牠們的蹤跡,是大海中位居高位的掠食者。
遠古時期,曾出現巨大無比的巨齒鯊,放眼現今是個史前大怪物。時至今日,仍有鯨鯊、雙髻鯊、大白鯊等多采多姿的物種存續著,對於生態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
鯊魚身上布滿盾鱗,能夠免於寄生蟲的侵擾與外界傷害,並增加自身的流體動力,沒想到還讓牠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吸引許多魚類不懼牠的威脅,前來與其『互動』。
魚類的搔癢行為
今年10月19日,有一則有趣的發現刊登於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沒想到大海中的魚類也會有以下反上的行為。
至今為止,澳洲的海洋生態學家克里斯‧湯普森與傑西卡‧米維格觀察海洋魚類的影片已經長達數千小時,當中不乏許多不為人知的有趣發現。
經過觀察,魚類需要清理的身體部位大多落在頭部、眼睛、鼻孔,以及牠們的側面,因為這些是受到寄生蟲影響最嚴重的部位。
最近他們表示海洋中的魚類如果想要除去身上的細菌或是寄生蟲,牠們會尋找岩石或是珊瑚來摩擦身體,有時甚至會盯上海龜身上堅硬的龜殼,但其實有更加意想不到的選擇。
最好的止癢對象
湯普森與米維格發現,如果魚類找不到上述這些對象的話,牠們會將目標轉移至鯊魚身上粗糙的皮膚,待在最危險的地方僅為了搔癢。湯普森表示:「鯊魚皮的表面有許多稱為『真皮小齒』的齒狀碎片層覆蓋。換句話說,牠的表皮上有許多突起盾鱗,質地與研磨使用的砂紙相似,因此牠的皮膚特別適合用來搔癢。」
雖然靠近掠食者搔癢本身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危險性,無非是種羊入虎口的行為,不過他們卻尚未發現因此發生的死亡事件。不過靠近鯊魚搔癢的魚類,通常都不是體型較小的魚種,他們推測或許是被吃掉的風險太大,才不見小型魚類做出這種行為。
這次的研究中,湯普森與米維格主要觀察的對象是位於太平洋、印度洋與大西洋中的金槍魚、藍鯊與灰鯖鯊,會將牠們之間的摩擦行為記錄下來,發現不同物種的搔癢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說黃鰭金槍魚會從後方靠近鯊魚,然後摩擦牠們的尾部,俗稱「夏威夷鮭」、「虹鰤」的紡綞鰤則喜歡撞向鯊魚的身體。
令人擔憂的一點是,隨著人類的捕殺與氣候變遷的影響,鯊魚的數量持續下降,光是人為因素就使鯊魚數量比過去50年驟減70%,而湯普森擔心這個現象對於其它魚類種群可能造成的影響。他表示:「許多物種的減少可能限制海洋生物間這種類似『互動』的現象,削減這種行為有關的健康益處,從而使備受威脅的脆弱物種帶來更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