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一名工人在華盛頓特區拆除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總部的標誌。(圖片來源:Kayla Bartkowsk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高芸編譯/綜合報導)據最新解密文件顯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曾為後來成為基地組織重要成員的安瓦爾.奧拉基(Anwar al-Awlaki)提供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全額學費資助。這一發現在當前美國政府嚴查該機構背景下引發廣泛關注。
據《紐約郵報》報導,奧拉基是一名在美國出生的聖戰分子,於2011年在歐巴馬(Obama)政府期間被美軍無人機在葉門擊斃。美國官方資料顯示,他是基地組織的核心人物之一,曾與2009年德州胡德堡(Fort Hood)槍擊案的凶手、陸軍精神病學家尼達爾.哈桑(Nidal Hasan)有直接聯繫。該起槍擊事件造成13人死亡。
近期,隨著政府效率部(DOGE)對聯邦政府機構展開全面調查,重點關注過度支出、腐敗和欺詐問題,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金使用情況受到嚴格審查。作為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該署負責管理美國的對外援助項目。此前,共和黨議員、政府效率部和多個智庫已經揭露該機構多年來資助了一系列有爭議的項目,包括資助伊拉克版「芝麻街」節目製作和在瓜地馬拉等國推廣跨性別活動。
本週,社交媒體平台上流傳的一份1990年6月的文件顯示,奧拉基通過虛假申報獲得了USAID的學費資助。據調查記者披露的文件內容,奧拉基謊稱自己是葉門國民以獲取交換簽證資格。實際上,奧拉基1971年出生於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魯塞斯(Las Cruces),雖然父母來自葉門,但他持有美國國籍。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國家安全檔案館2015年的報告,奧拉基稱在美國官員的建議下,故意謊報出生地為葉門首都薩那,以此獲得專門面向外國公民的獎學金。文件顯示他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主修土木工程,並於1994年獲得學士學位。
隨後的調查顯示,奧拉基的激進化過程逐步展開。2004年移居葉門之前,他曾在丹佛、聖地亞哥和弗吉尼亞州福爾斯教堂等地擔任穆斯林教士。2000年,他在聖地亞哥一座清真寺佈道時,與後來參與9/11恐怖襲擊的劫機者哈立德.米赫達爾(Khalid al-Mihdhar)和納瓦夫.哈茲米(Nawaf al-Hazmi)建立聯繫。2006年,他在葉門因涉嫌恐怖活動被捕。此後,他還被證實與2009年德克薩斯州胡德堡槍擊案和底特律航班聖誕節炸彈襲擊未遂事件有關。
2010年,歐巴馬政府授權對奧拉基採取抓捕或擊斃行動。2011年9月30日,美軍無人機在葉門成功將其擊斃。歐巴馬總統當時表示,這標誌著打擊基地組織行動取得重要進展,也體現了美國情報部門與葉門安全部隊的有效合作。
這份解密文件的曝光恰逢川普(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國際開發署進行大規模改革之際。該機構總部標識已於2月初被移除,網站關閉,約2200名員工面臨休假。雖然一名聯邦法官已下令暫時叫停這一裁員計畫,該命令持續到2月14日。
對此,民主黨人和政府僱員強烈抗議政府效率部及其主席馬斯克的做法,稱這是一場「黑手黨式的接管」。部分員工表示擔心個人信息可能被公開。然而,川普在近期接受《福克斯新聞》佈雷特.拜爾(Bret Baier)採訪時堅持表示,打擊政府浪費、解決效率問題的行動將繼續推進,並特別指出美國國際開發署存在嚴重的欺詐問題。
USAID浪費濫用資金案例
根據白宮網站發布的文件,以下是USAID浪費和濫用資金的部分案例:
•撥款150萬美元用於「推進塞爾維亞工作場所和商業社區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
•在愛爾蘭投入7萬美元製作「DEI音樂劇」;
•向越南提供250萬美元用於電動汽車項目。
•在哥倫比亞投入4.7萬美元支持「跨性別歌劇」;
•在秘魯投入3.2萬美元製作「跨性別漫畫書」;
•在瓜地馬拉投入200萬美元用於性別重置手術和「LGBT活動」;
•向埃及旅遊業提供600萬美元資助;
•在監察長啟動調查後,仍向與指定恐怖組織有關聯的非營利組織提供數十萬美元資金;
•向參與武漢實驗室研究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提供數百萬美元資助。
•該機構的資金被用於向敘利亞基地組織附屬武裝提供「數十萬份餐食」;
•在發展中國家印製「個性化」避孕裝置;
•向阿富汗投入數億美元用於灌溉渠道、農業設備和化肥等,這些最終助長了該國空前的罌粟種植和海洛因生產,使塔利班從中獲益。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