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生正在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1日訊】這幾年得抑鬱症的學生肉眼可見地增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我家孩子也曾與我說起,班上有同學談起過自己的自傷行為,手腕上好幾道割腕留下的傷疤,那位女生是以看似蠻不在乎的態度說起的,而她父母似乎沒發現或沒覺得是多大的事。網易近期所發視頻中呈現的縣中孩子的現狀,應該說是有著相當的普遍性。
孩子們感受到的壓力與焦慮,往往是父母與老師們傳遞的,而父母與老師們的壓力與焦慮,則主要來自於社會,眼見好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就業競爭日趨慘烈。也因此,單純出個學業減負的行政命令,幾乎不可能產生預期的作用;在社會大環境未得到改善之前,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家長與學校確實有可努力的空間,應該儘可能地扛住大部分的社會壓力,不要把壓力原封不動甚至變本加厲地傳遞給孩子。家長作為成年人,如果自己都承受不住社會的壓力,為什麼反而認為孩子能承受得住?學校在追求自身中考與高考的KPI的同時,是不是也有反思調整的餘地?
我總覺得,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需要防範的風險清單裡,排在第一位的是確保孩子的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別人家的孩子只是小概率的例外,而我們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就是普通孩子,天賦與智力普通,心理承受能力普通,再怎麼逼迫也不見得能在學業上拔尖。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冒損耗孩子健康甚至生命的巨大風險呢?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學業不出色是由於不夠努力,不怎麼信任孩子,殊不知多數情況下很可能與努力與否無關。就像當父母的自己在職業發展上可能也沒取得成功,那是因為自己在工作中不夠努力嗎?
我有兩個孩子,個性、稟賦與偏好都截然不同。這讓我清楚地意識到,其實人從生下來就不是白板一塊,而是裝好系統來到這個世界的。
老大從小說話算數,信守承諾,比較好管教。從幼兒園開始就迷宮崎峻的電影,年齡漸長後更是對經典影視樂此不疲。雖然學習成績一直不怎麼出色,比不上我小時候,但影視鑑賞水平明顯比我要高。而且,不像同齡的孩子,喜歡動漫或者迷花樣美男美少女,最欣賞的國內明星是梁朝偉、周迅與湯唯。這明明是我們這個年齡層喜歡或曾經喜歡的明星嘛。前段時間回來,一副氣鼓鼓的樣子,說有同學問這個動漫有無看過,那個動漫有無看過,孩子都回答沒有。然後,同學說了一句:你不會只看過宮崎駿吧。一下子把孩子氣著了,然後打開影視列表,說自己這個看過那個看過什麼的。
老二呢,個性固執,經常耍無賴。從幼兒園到現在讀小學,最喜歡看的片子是小豬佩奇與朵拉之類的。同時,比較熱衷於知識的學習,經常自己主動要求打開學習軟體,屬於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那種。自尊心也較強,做不好或者別人認為不行時,就發脾氣甚至哭天喊地。還有,就是特別著迷畫地鐵線路圖,幾乎每天都要畫好幾張,饒有興致地標注上站名,很多漢字就是這樣認識的。最大的愛好就是坐地鐵。去博物館啊美術館啊,都興致廖廖,沒待多長時間就嚷著要離開,坐地鐵就總嫌時間短。
老大讀幼兒園時的理想是當總統,不過很快就以總統老要加班太辛苦為由放棄了。老二現在的理想是當地鐵駕駛員,前段時間還說,以後要考個好大學,以便能當上地鐵駕駛員。
孩子個性不同,連帶著會影響我對孩子的態度與方式。最終形成的模式,其實是雙方博弈與相互作用的結果。上次老大還特地問我,為什麼自己小時候亂髮脾氣受到的懲罰是關衛生間,而我對老二從來不用這種手段。我的回答是,如果把老二關進衛生間,就正中其意了,一定會在那裡玩水,然後把衛生間搞得天翻地覆。
所以,有時我不免會懷疑育兒心得的普世性,也很少看育兒類的書籍(老大剛出生的頭兩年比較熱衷)。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是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不是單方作用的結果。這樣的規律也適用於其他的人際場景,就比如家人之中,如果有成員表現出自己不配用好東西的傾向,或者經常自我犧牲把自己排在最後,其他人往往就會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以後也照此處理,並不覺得有何不妥或是對對方有什麼虧欠。政府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如此,一方的強勢,可能正是另一方習慣於退讓而逐漸形成的。很多時候,人性複雜,並不是忍讓就能歲月靜好。
昨天聊到孩子的話題,看到評論區中有幾位提到自己孩子也喜歡坐地鐵畫地鐵線路圖,頓時有找到知音的感覺。我其實不怎麼能理解,為什麼我家老二會喜歡在幽暗沒風景的地道裡穿行的感覺。
之前在一篇博文中提過,我的體會是,人生原來是一個不斷放棄的過程。簡單說來,就是不斷放棄對自己來說不那麼重要的事物,慢慢去尋找與確定內心中真正在意的東西。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也是如此。
在養育老大的過程中,我先是放棄了對孩子學業成績的執念,大概是在小學四年級。當然,這中間肯定有過糾結,沮喪、發脾氣的經歷都有過。因為自己一路算是學業優秀走出來的,接受自己孩子在學業上落後的現實,是需要做一下心理建設的。
在此之前,我放棄了讓孩子在小提琴上深造的執念。孩子從六歲開始學小提琴,在音樂方面表現出比較好的天賦。學校裡常規的知識教好多遍都記不住,曲子倒是聽一兩遍就能模仿出來,試奏能力比較強,從來沒有拉出過鋸木頭的那種聲音。一度我還想著,是不是可以走音樂的道路,所以也逼過孩子練琴。幼兒園時期每天晚上練45分鐘左右。後來發現孩子從最初的願意變成不情願,抗拒不激烈,但顯而易見。
有兩個因素讓我放棄了讓孩子走音樂道路的執念:一是這條路要求的天賦不是一般地高,要求投入的努力也不是一般地多。可以說,任何一個領域,如果像拉小提琴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根本不可能做不好,幾乎一定會成功,而音樂的道路走成的希望太渺茫了。二是我讀到一些人談小時候被父母逼著練琴的經歷的文章與訪談,好多都是夢魘式的,以致長大後痛恨到連碰都不碰琴。這讓我挺震驚的,要知道,為了讓孩子練琴,父母投入的精力、時間與金錢都是巨大的。
後來有一次,在德國開學術會議時正好一位德國刑法教授的夫人是音樂系教授,吃飯時與她談起,說自己的孩子在學小提琴,我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每天練半個小時就可以。然後,這位音樂教授對我說,十歲左右的孩子每天練15分鐘就可以。自那之後,就更加放鬆了。在孩子練琴的問題上,我也徹底放棄了執念。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雖然孩子拉琴的技術沒什麼明顯長進,但並不討厭小提琴,甚至有時還會自己拿出來主動拉一段,自娛自樂。
我後來逐漸想明白,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樣的結果。環顧周圍的孩子養育,我發現有兩種風險自己難以承受:一是孩子身體心理健康出問題,甚至自殺什麼的;二是價值觀扭曲,把仇恨什麼的放在第一位。除了這兩點,其他什麼我都能接受。說也奇怪,我心態徹底放鬆之後,孩子的學習反而有起色,進入初中後有明顯的進步,在班級成績中上,比較穩定,也開始有內驅力與自信了,不再像小學時那樣經常自嘲是學渣。而且,明顯可以看出,孩子對文學影視作品的理解比較深刻。英語學習也是這樣,閱讀能力進步很快,語法方面反而比較弱。
大概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從來沒有因成績考得不好對孩子發過脾氣。我發現,當把關注點放在已經獲得的東西上,而不是孩子做得不好或者犯錯的部分,一切頓時豁然開朗,越看自己的孩子就越滿意,覺得發展得挺好(此處原諒母愛濾鏡)。孩子的英語輔導老師曾這樣評價孩子,說就像花蕾一樣,每週綻放一點,不斷地給人帶來驚喜。我也是有這種感覺。
寫了這麼多,不是要傳授什麼育兒心得,因為完全談不上所謂的成功,就是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之前我說到,人生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臺機器。這句話要套用到孩子的養育上,就是把孩子成長的生態環境搞好一點,孩子有壓力有困難時一定選擇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其緩解壓力解決困難,而不是與學校一起對孩子聯合施壓。至於孩子以後怎麼發展,發展得如何,就順其自然。孩子成功與否,我並無所求,我的理想與夢想,會自己去實現,不會放在孩子的身上。再說,孩子有什麼義務去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呢?
@sven_shi:新年第一天講孩子讀書壓力這個話題其實也挺心累的。你可以先問問自己,相不相信自己孩子讀高中和職校會有不同的命運?
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他們真心相信學歷出身論,相信職校和高中就是不同的階層,更相信是接受的教育不同,讓孩子有不同的命運(從事體力或者腦力勞動)。
那現在就是告訴你,教育分流這條線就攔在最中間的50%,再告訴你除去極少數特別聰明的孩子之外,大多數人天賦都在當中。初中那點東西不難,拚命學努力考,就是能考好。
你逼不逼自己孩子拚命讀書?
你孩子厭學,你會不會覺得你是為了他好,才天天摁著他,讓他做題考試?
尤其是大多數的家長,其實根本沒能力規劃孩子的未來。孩子考到了51%,他們也只能認命讓孩子去讀職校。
就這麼個背景,家長怎麼可能不逼孩子?
而我們真去討論問題,首先要承認問題根本不在教育,而在社會,在我們國家長期宣傳的學歷出身論上。大家真信了學歷出身之後,根本不可能平心靜氣的面對中考分流;更不可能願意去相信,孩子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主要原因其實是父母的經濟地位。
講什麼都沒用,只能放任著家長死命逼孩子讀書,等到中考成績出來,孩子沒考上,家長就認命了。
来源:勞東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