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愛,在她離世後並未消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伊恩來說,27歲那年,是人生分水嶺的一年。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撞擊發生的剎那,時間彷彿靜止。接下來的記憶,是一場極度清晰的夢境:他夢見自己奔跑著追上正要離去的母親。她回過頭,語氣溫柔卻堅定地說:「不,別跟著我。」伊恩愣住了,但身體仍不自覺地想靠近她。她再度回身,這次語氣多了一分懇求:「伊恩,別跟著我。你的女兒需要你。」女兒?當時的伊恩並沒有小孩。夢中的那句話讓他滿腹疑惑。他試圖問清楚那是什麼意思,但母親沒有回答,只是轉身,漸行漸遠。
現實世界裡的他,這時正躺在醫院裡。心臟曾在救護車上停止跳動,傷勢嚴重到一度不被看好。他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問母親的狀況——但母親已在事故發生當下離世。那個夢,他沒告訴任何人。但母親關於「女兒」的提醒,如一根無聲的弦,繃緊在他心中。他鼓起勇氣,請當時的女朋友做了妊娠檢測——結果是陽性。
時光飛逝,伊恩的女兒順利出生,她的中間名取自他的母親。從她還是嬰兒時期起,就有些特別之處。她經常注視空氣中的某個角落,仿佛在與某個人互動。她會笑、會伸手、會爬向那個「不存在」的人。他們起初以為那只是嬰兒的自然反應,直到第二個孩子出生後,他們才發現小兒子不會有與女兒一樣的行為。
更神奇的是,有一天女兒指著相簿中一張黑白照片說:「那是娜娜!」伊恩回憶起來,從來沒教過她這個詞。他開始向女兒介紹這位照片中的人,是他的媽媽。但女兒堅持說她認識,還說:「我們聊過啊!」她甚至講了一個伊恩九歲時掉進河裡的故事,語氣和講述方式,與他媽媽一模一樣——那是母親曾經說給他聽的版本。他與女兒從未提起過這段童年往事,更別說用那樣的細節和語氣了。
伊恩是個理性的人,他明白醫學上有許多解釋:夢境來自於創傷後的大腦活動;對懷孕的潛意識觀察或許也能解釋夢裡的預知;至於孩子的行為,也可能是想像力與零星拼湊的記憶。但這些解釋,再怎麼科學,卻無法剝奪他心中的一個信念——他的母親,那一天,在夢裡救了他一命。「也許我無法證明這一切,」伊恩說,「但我喜歡相信,她從未離開過。她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著我和我女兒。」
這不是一場科學上的論證,而是一段親情未曾中斷的證明。伊恩的母親,也許不再以他們熟悉的樣貌存在,但她留下的愛,跨越了夢境與現實、生與死,仍然默默守護著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