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美國加州長灘港,一艘正在卸下亞洲貨物的集裝箱船上飄揚著美國國旗(圖片來源:MARK RAL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4月15日,美國政府公開表示:是中共需要和美國達成協議,而不是我們美國非談不可。這句話像一記重拳打在北京的臉上。沒想到隔天,美國主流媒體《彭博》就披露了一個內幕——中共,急了,對之前奉陪到底的姿態打了折扣。
據報導,中共方面主動釋出訊號,試圖向美方示弱,提出一系列所謂談判的「先決條件」,希望川普(特朗普)政府能夠接受這些條件之後,再來坐下談判。這個時機點,。不僅是在美中關係持續緊繃的背景下,更是在美國正全面推動全球盟友「選邊站」的當口。
據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所列的條件,包含了幾項核心要求,聽起來像是「開出價格」,但細看之下,卻透露出中共的焦慮與不安:
中共第一項要求,是希望美方「管好自己人」——具體來說,就是希望美國政府約束內閣成員對中共發表的「藐視性言論」。這背後的導火線,是幾天前副總統萬斯(J.D.Vance)公開表示:「中國的製造業主要建立在農民工身上。」結果中共黨媒將「農民」刻意翻譯成「鄉巴佬」,在國內大肆炒作、煽動反美情緒。
第二個訴求是「政策一致性」,就是中共希望美國停止對中共的高科技制裁、不要再追加制裁名單,也希望美方在臺灣問題上「放軟立場」,別再搞什麼軍售、支持臺灣的行為。這簡直像是在說:「你們能不能先當我們朋友,再來談合作?」
第三項要求則更加露骨:中共希望川普團隊能任命一位「態度溫和」、對中共「友善」的聯絡人,來主導或監督貿易談判的全過程。講白了,就是他們實在太脆弱,而是想找個能「講話好聽」的橋樑,爭取更多讓利空間。
但問題來了: 現在的美國,特別是在川普主導下,還會像從前那樣輕易妥協嗎?或者說,這些中共的條件,只是又一輪外交試探、輿論試水溫?
中共被川普輕鬆拿捏
美國最新一波關稅政策一出,全世界都在觀望各國的反應。然而,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共選擇了報復——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回應,更是一場地緣政治對抗的開場信號。
這也讓人看得越來越清楚:美國的這波關稅政策,早就不只是經濟手段了,而是針對性極強的「戰略行動」——劍指中共,毫不遮掩。
這場關稅戰的實質,已經悄悄從貿易分歧,轉向了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的全面戰略競爭。
而在這場博弈中,美國總統川普顯然不打算單打獨鬥。他深知,若要全面圍堵中共、有效削弱北京的影響力,僅靠美國一國之力還不夠。 所以接下來,他的策略非常明確: 要求盟友選邊站。施壓其他主要經濟體,不要在關鍵技術、能源、軍事等領域繼續與中國合作或讓利。
根據掌握的資訊,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主動前往美國進行談判,尋求在新關稅政策框架下重新協調經貿關係。 而還有一些國家,正在「談判的路上」——這句話透露出美方正在加速布局,召集全球盟友集結成「抗中聯盟」。
中共東升西降,是個謊言
就在美國積極拉攏盟友、推動全球選邊之際,習近平親自出馬東亞三國,企圖穩住中共在亞洲的朋友圈。 4月16日,他與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會面時,公開喊話說: 中方願與東盟國家合作,共同抵制「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征關稅」。
聽起來好像是一種「共同抵抗霸權」的號召,但實際上,這就是中共對東盟發出的經濟統戰訊號: 「你們要站我這邊,一起對抗美國。」
不過,這一套在今天的東盟,還有市場嗎?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瀋明室就提出了相當關鍵的分析: 過去東盟奉行「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兩面戰術,現在已經不靈了。
他指出三個變化中的新趨勢:
第一,產能傾銷壓力即將湧入東南亞。 美中貿易戰讓中國產品越來越難進入美國市場,這些龐大的產品庫存和工廠產能,極有可能轉向傾銷到東盟國家,這不但會排擠當地產業、壓縮利潤空間,甚至可能形成惡性競爭。
第二,東盟與美國的出口潛力反而因此上升。 現在中國產品被美國高關稅封鎖,那麼東盟製造的產品若能以較低關稅出口到美國市場,反而變得更有競爭力。換句話說,美中脫鉤讓東盟「轉單」美國的機會大增, 東盟不但不會站在中國這邊,反而可能希望中美脫鉤更徹底。
第三,地緣安全才是東盟的長期痛點。 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聲索與軍事擴張,從未停歇,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在內的多個東盟國家,曾與中共發生過海上摩擦、軍事對峙甚至漁船衝突。
這些國家雖然會和中國做生意,但心裏清楚,真正能提供安全保障、軍事威懾的,還是美國。
所以今天中共的這番統戰操作,講白了,看似充滿誠意,其實不過是「糖衣毒藥」。 東盟國家要是咬了這顆糖,可能不僅被傾銷衝擊經濟,更會在安全上陷入對中共的陷阱。
習近平堅信「東升西降」,這不只是口號,更是一場賭注
儘管中國經濟放緩、外資加速撤離、青年失業率飆高,但習近平仍然選擇與美國正面對抗、全面開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
他認為,西方正在衰退,而中國終將崛起成為全球霸主。這個戰略思維,讓中共不再寄望談判妥協、互利共贏,反而傾向封鎖自己,打造「內循環」模式,也就是讓中國經濟自己跟自己玩,把世界市場拒之門外。
但問題是,這種看似強硬的戰略,其實極可能是閉門造車、自斷生路。
評論人士指出:所謂的‘持久戰’,如果失去外部市場與科技支援,最後很可能演變成全面封鎖’,堵死自己所有的退路。
但更深層的對抗,不只是晶元、關稅、外資或供應鏈的競爭,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制與價值觀的衝突:
一邊是民主、法治、多元與市場經濟的美國與西方體系;一邊是專制、極權、控制一切的中共政權。這場對抗不只是為了利益分配,而是為了誰才是未來世界的秩序制定者。
中共或許可以在某些地區——像是非洲、中亞、或部分發展中國家,短暫地收買人心、輸出援助、搞經濟統戰,但從長遠來看,中共體制的封閉與不透明,根本無法與自由世界相抗衡。
正如某位分析人士所說:中共雖然聲稱要‘持久戰’,但這不是美國式的堅持,而是蘇聯式的沉沒。
這場「東升西降」的賭局,或許會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略誤判,但代價,將由所中國人共同承擔。所以最明智的國家與個人,能做的就是遠離中共,才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