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穀雨相逢初一頭,只憂人民疾病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4月20日是為大地帶來豐沛雨水的「穀雨」。「榖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古代素有「雨生百穀」之說,意謂雨水增多,十分利於穀類農物的生長。一般人認為,這階段在一年中,正是農作最重要的春雨期。
不過,歷朝歷代的「穀雨」都會下雨嗎?如果「穀雨」不下雨那又會發生何事呢?其實,民間諸多俗語、諺語早就說明了這一狀況。
「穀雨無雨,旱透河底」是說:河川容易出現乾旱的現象。
「穀雨,鳥隻做母」是在形容:鳥兒在此階段正大量交配、繁殖。
「穀雨前後好種薑」,意思是說:穀雨前後,正是種植生薑的最佳季節。
「穀雨無雨,後來哭雨」是說:若穀雨節氣不下雨,節氣之後的降雨就會比較少。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是說:清明之後,老天就不會下雪了,穀雨之後,大地就不會結霜了。
「穀雨相逢初一頭,只憂人民疾病愁」,意思是說:穀雨如果是在月初,就得憂心人民多疾病。
「穀雨寒死虎母」是說:縱然清明已經過去了,迎接穀雨,但仍然常有低溫冷鋒過境,讓人冷得受不了。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是說:春茶在穀雨快到來前就得開始摘採,且必須要把時機,時間太晚就只得不佳茶質,因此茶農會一天到晚採茶、烘茶。茶農在這一階段最為忙碌。
「穀雨花」牡丹花被成為「穀雨之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則有關「穀雨花」的傳說
在穀雨到來前,多數開花植物均相繼綻放最美麗的花朵,唯有「穀雨之花」牡丹是特例。不過,牡丹為何遲遲盛放呢?
據《唐詩紀事》記載,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也就是女皇帝武則天登基的第二年臘月,有大臣想要藉由御花園百花盛開的名義請武則天來賞花,趁機發動政變,推翻這一位殘忍無比的女人。
武則天聞言,遂寫下《臘日宣詔幸上苑》作為詔書,命令百花必須要一齊綻放。繁花聽聞消息,居然都因為懼怕這一位冷酷的女皇帝而不得不打起精神、紛紛綻放。一時之間,眾人只見一片花海。
然而,在百花齊開之間,唯獨牡丹遲遲未開。武則天聞訊,當然是怒火盈胸,她一怒之下,遂又下令將幾千株牡丹花從長安遷到河南洛陽。
從此往後,每一年的穀雨過後,大批百姓就攜伴親赴洛陽城觀賞嬌豔無比、富貴萬千的牡丹綻放,欣賞牡丹花也就成為洛陽城的一大盛事。
穀雨的花飲與花食
花飲與花食:喝些玫瑰、茉莉花、菊花、茶花等花草茶非常有益。紫菀煎湯,可溫肺下氣、消痰止咳。食用山茶花可健胃,還具有治療痢疾、收斂涼血、止血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