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在中共宣傳的眾多「英雄模範」中,江姐江竹筠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她不僅被寫進了紅色小說,還頻繁出現在電影、歌劇以及學生課本中,最著名的如小說《紅岩》。江姐的原型江竹筠,1920年8月出生於四川自貢的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就讀的學校中擔任地下黨組織負責人。
1943年,江竹筠按照中共的指示,成為重慶市委領導彭詠梧的助手。兩人假扮夫妻,以掩護地下黨在重慶的秘密工作。次年,她又被安排考入四川大學,「以普通學生的身份從事黨的工作」。1945年,江竹筠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處理黨內事務及對外聯絡。三年後,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犧牲,江竹筠主動接替丈夫的工作,最終被捕,關押於重慶渣滓洞監獄。
官方宣傳稱,國民黨對江竹筠施以「各種酷刑」,意圖逼供地下黨情報,但她「始終堅貞不屈」。還說,「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死於渣滓洞,終年29歲。
然而,中共宣傳中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描繪的江竹筠形象是否符合歷史事實?
進入四川大學的特殊「任務」
江竹筠在四川大學期間究竟是如何「以普通學生身份做黨的工作」的?2011年,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前四川大學蘇州研究院執行院長聶聖哲教授在微博透露:「1981年我入川大時,聽兩位近八十歲的老教授說,江姐思想活躍、不安分,且風流成性。她每與一名男同學發生關係,就要求對方入黨,鬧得滿城風雨。時任校長曾對她說:『江竹筠你風流是你的事,但用這種方式強迫信仰是不對的。』」這似乎揭示了中共交給她的特殊「任務」。
假戲真做,與有婦之夫結婚
早在此之前一年,江竹筠與重慶市委委員彭詠梧假扮夫妻,二人之間發展出婚外情。彭詠梧是《紅岩》中彭松濤的原型,1915年生於四川雲陽,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秋奉命赴重慶,公開身份為國民黨中央信託局職員。
彭詠梧早在家鄉已婚育有子女,妻子譚正倫15歲嫁給他,甘願與丈夫共度貧困動盪的歲月。彭詠梧赴重慶後,曾寫信讓妻子帶兒子團聚,但因兒子患麻疹,譚正倫回信推遲。此後六年,她未收到丈夫音訊,寫信寄錢均石沉大海,只能獨自撫養兒子,憂心忡忡。
彭詠梧失蹤之謎
譚正倫的回信讓中共極為緊張。彭詠梧被介紹為中央大學畢業、北平銀行職員,雲陽是他革命的老家,許多人認識他。若國民黨獲知譚正倫的來信,彭詠梧身份將暴露,地下黨處境危險。故中共命令彭詠梧斷絕與妻子一切聯繫,並於1943年為他安排「假妻子」江竹筠。兩人日久生情,假戲真做。江竹筠與多名川大學生的關係與此時間上重疊,局面頗為複雜。
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共在彭詠梧未離婚的情況下,承認了他與江竹筠的關係,並於1945年批准他們正式結婚。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4年4月,中共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明確規定實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與一妻多夫,但他們自己卻不遵守。顯然,在中共眼中,法律是用來管控他人的,而自己可以例外。
遠在家鄉的譚正倫對彭江結婚毫不知情。六年後,她終於得知丈夫再婚並育有一子彭雲。因彭江二人要離開重慶,不便帶小兒,便托她「顧全大局」,幫忙去重慶看望孩子。譚正倫心情複雜,但最終答應。到重慶後,她未見到彭詠梧和江竹筠,因他們已去他處策劃武裝暴動。1948年,彭詠梧暴動失敗被國民黨處決;隨後江竹筠被捕,並於1949年國民黨撤離重慶前被殺。
江姐受盡酷刑?
江竹筠被捕後,《人民日報》宣稱國民黨「用盡各種酷刑」;《紅岩》描述「竹籤子釘進江姐指尖」;還有傳言稱「渣滓洞有『中美合作所』48套刑罰,關押的中共『革命者』無一不遭酷刑折磨」。這些說法是否屬實?
根據部分史料和證言,這些酷刑多為編造。2014年《炎黃春秋》雜誌刊文《渣滓洞刑訊室考》指出,當年中共軍管會公安部偵察員孫曙接管國民黨西南特務機構時,未見渣滓洞有皮鞭、烙鐵、電刑、老虎凳、竹籤等刑具。1949年12月,孫曙到渣滓洞時,男牢和看守用房已被兩次焚燒,未見刑具殘骸。1950年初,他從五靈觀接管少量槍支和手銬,仍未發現刑具。重慶大同路渝女師舉辦的「磁器口大屠殺烈士遺物展」也未展出國民黨刑具。
2007年,76歲的孫曙重訪渣滓洞,質疑展出的刑具來源及真實性。文章還透露,1963年重慶市博物館陳列部一名姓張的職工參與復原「刑具」,首批「夾手指的竹筷子」由他製作。上級只是籠統地說:根據部分老同志的回憶,以及《紅岩》的描寫內容,「竹籤子釘進江姐指尖」。但又並無一個人親眼看見該過程。因無第一手資料,復原完全憑想像,依據僅為部分老同志回憶和《紅岩》描述。張工最終用削細的竹筷代替「竹籤」,心想「就這樣吧」。
文章作者孫丹年回憶,1964年小學四年級時讀《紅岩》被嚇壞,參觀渣滓洞時尋找「竹籤」,只見幾根粗糙灰黑竹筷,難以想像如何釘進手指?許多同學也有類似疑問。現今渣滓洞、白公館展出的刑具,多為1960年代以來各地徵集及仿製,主要服務中共宣傳。
《紅岩》主創羅廣斌的悲劇
示意圖: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菁英被揪鬥。(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這些真相在當今中國鮮為人知。中共借江姐「英雄事跡」,成功激起民眾對國民黨的仇恨,而小說《紅岩》功不可沒。但《紅岩》主創羅廣斌也未能倖免於文革浩劫,被打成「叛徒」,經歷抹黑和逼供後跳樓自殺。
羅廣斌,原為重慶市共青團市委常委、重慶市統戰部長,也是《紅岩》的主要作者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他和他的代表作《紅岩》很快成為批判對象。《紅岩》被指為「修正主義文學」,被批評為美化國民黨、淡化階級鬥爭,羅廣斌本人則被貼上「叛徒」「內奸」的標籤,甚至被誣陷向國民黨投降。
1967年初,重慶兩派群眾組織鬥爭激烈。1月31日,羅廣斌被扣上「叛徒」「周揚黑線人物」「山城頭號政治大扒手」等多重帽子。2月2日,重慶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下令逮捕羅廣斌。2月5日,八一五派的紅衛兵將他從家中帶走,囚禁在沙坪壩馬家堡附近的一棟小樓裡。
在被關押的五天裡,外界幾乎無人知曉羅廣斌的具體遭遇。2月10日清晨,他在關押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八一樓三樓墜樓身亡,年僅42歲。官方很快宣布其「畏罪自殺」。
羅廣斌的妻子胡蜀興堅決否認自殺說法。她回憶,丈夫去世前一天還寫紙條讓她帶錢和糧票去,顯示他並無自殺念頭。胡蜀興趕到現場時,只被允許遠遠看一眼遺體,不許靠近。她看到羅廣斌頭部有大裂口,要求驗屍未果,遺體很快被火化。現存的文革資料照片顯示,羅廣斌右側頭部嚴重損毀,面部有長達27.5厘米的裂口,左眼瞪大,場面極為慘烈。
直到1978年秋,羅廣斌才得以「平反」。
責任編輯:文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