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習近平(左)、李強(中)和蔡奇(右)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圖片來源: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4日訊】近日,中共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並把這個機構的定位描述成:「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
外間一般解讀,所謂「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指的是先後成立的中央深改委、中央財經委、外事工委、國安委、港澳工作小組等等直屬中共中央的委員會。本來,這都是習近平直接掌控國務院各部委的一種政治花招,就是所有部委的決策,都需要在這些委員會督導下去制定,等於廢了國務院總理李強的職能,國務院變成執行機構。
李強本是習近平的人,連自己的人也信不過,只有兩種解釋,一是李強太不濟,把決策權交給他會誤大事,二是習近平的權力慾太重,非如此不能滿足自己。
既然成立了這麼多委員會,幾乎都由習近平親自督導,那又何必為這些「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定什麼工作條例?就讓這些委員會去抓權好了。顯然,這些委員會成立以來,干預國務院各部委的工作,產生了不少問題。
國務院各部委發覺他們沒有權力作什麼決策,一切都要等委員會指示,於是選擇被動躺平,但委員會並非常設機構,小事外行,大事要等開會,結果難免耽誤正事。此外,委員會作的決策,未必與實際情況相符,但它的指示又不能不服從,於是出齬扯皮的事也不可避免。從前沒有委員會,各部委自行決定政策,自從有了委員會,各部委廢了武功,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因此需要一些工作條例來分清權責,以免荒廢政務。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習近平自己製造問題出來,然後再去解決自己製造的問題,他每天都很忙,但所有的忙都是盲頭烏蠅。
政治局會議將這些委員會定義為「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就是既要作決策,又要議政策,又要協調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本來,作「決策」之前當然要「議事」,從沒有一個政府將「議事」當作工作重點,難道政治局、書記處、國務院、各部委都不議事?所有國家大事,在不同層級的領導部門每天都「議」,難道還不夠,還要專門設一個機構來「議事」?
至於協調,本來國務院在屬下各部委之間都可以作協調,只要工作需要,總理出面打個招呼,本來就有工作慣例可以依循,沒有那麼複雜。但為何國務院不能自己協調,還要等委員會出面?這又是習近平給自己找的麻煩。
最麻煩的還是,委員會有決策權力,條例規定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就是委員會是有權管事的,是可以制定政策的,它制定的政策又都涉及「大事」,而且要實施有效的「統領和協調」。這又意味著委員會的話不能不聽,不能虛應故事,要落到實處,堅決照辦。
問題至此,本來可以了結,但條例又指明這個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要「做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這更讓人莫名其妙了。既然有「統籌」之責,當然需要「代替」各部委作主,要求他們配合,否則你的統籌從何做起?各部委不能被委員會「代替」,各行其事,那委員會如何行使它的統籌職責?
至於「到位不越位」,就不說還好越說越亂。既然要到位,就要有統領和協調之權,就是有其凌駕性,否則有職無權,如何到位?既然到位,就沒越位的問題,所謂越位,就是越國務院各部委的「位」,你不越它的位,你又如何統領和協調?
政治局會議審議的工作條例,本來是要為中央各委員會與國務院各部委之間,劃清職能許可權的邊界,但這種疊床架屋的設置,本身是先天的畸型,越多的工作條例,使這些邊界更模糊更難拿捏。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領導體制都只是分工,黨政軍再加上人大政協,後者只是花瓶,而真正涉及決策層面的,實際上只是黨務與政務。胡趙時代胡管黨務趙管政務;江朱時代江管黨務朱管政務,胡溫時代胡管黨務溫管政務,表面看也都相安無事。黨中央管政治路線,國務院管政策制定,正常情況下各司其職,大的問題需要協調,自有政治局與政治局常委。
習近平一天到晚抓權,折騰黨政軍,也為自己製造麻煩,這是性格問題,也是智商問題。近年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習近平六神無主,日日揮舞神經刀,禁酒令如此,工作條例也如此。一日到黑坐困愁城,國計民生束手無策,盡做一些「唔等使」的蠢事,這便是一個政權衰敗的徵兆。
(文章由作者授權轉載自顏純鉤facebook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