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若控糖不良,平均壽命恐短10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本的「糖尿病死因調查委員」(日本糖尿病學會)目前彙整了2011年至2020年這10年間「日本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雖然離發布最終結果還很遠,但根據現在的最新報告,日本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少10年」,這是不爭的事實。
糖尿病會併發各種各樣的疾病。從患者的死因來看,併發疾病是主要原因。第1名是惡性腫瘤(癌症)的38.3%、第2名為感染症17.0%、第3名是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腎衰竭〕的14.9%。在血管疾病中,腦血管疾病占6.6%、缺血性心臟病為4.8%、腎衰竭則為3.5%。
聽到這些大家可能會嚇一大跳。然而,日本在二戰後,國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已經成為世界長壽國家之一。與此同時,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也有延長。與30年前的同項調查相比,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延長了8.3年、女性延長了10.2年。而且,日本糖尿病患者的壽命與日本人整體平均壽命之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從結果來看,認為「得了糖尿病就一定活不了太久」就放棄未免為時過早。
那麼,為什麼壽命會延長呢?那是因為健康檢查的普及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每個人在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等自我管理方面也付出了努力,而醫療的進步也起到了功效。而且這項調查結果只是「平均」數字,存在個人差異。也就是說,如果能好好進行血糖控制等自我管理,就可以活得比平均壽命更長。反之亦然,如果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甚至危及性命。
一個人能活多久都取決於自己,醫師能做的事只有協助病患而已。讓我們一起攜手合作,即便罹患了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並延長壽命。
飯後手抖、冒汗可能是反應性低血糖警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要忽視初期徵兆!早期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初期糖尿病並沒有自覺症狀,但請不要忽視初期的徵兆,請務必諮詢醫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對糖尿病治療來說很重要。
第二型糖尿病初期常見的症狀有口渴、頻尿、疲倦感、飯後嗜睡、腳麻木、視力模糊、體重減輕等,這些可能已經廣為人知。
因此,這次將介紹飯後容易被忽視的徵兆。
是否有人會在用餐後感到有空腹感、手抖、冒冷汗、頭痛或疲倦呢?或是飯後容易情緒激動、煩躁及注意力下降,與平時精神狀態有所不同呢?請不要擅自認為那只是「吃太多了吧?」而忽視這些徵兆。
這有可能是稱為「反應性低血糖」的第二型糖尿病初期症狀。
「反應性低血糖」是指在進食後血糖迅速飆升,超過了正常範圍的上限。為了迅速處理這個情況,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造成即使剛吃完飯,過了一會兒後血糖值仍迅速下降,變成低血糖的情況。
作為一名糖尿病醫師,根據我的經驗,許多患者在白天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後,會因胰島素分泌過量,在傍晚時出現低血糖症狀。這是胰臟無法正常運作的警示信號。例如午餐吃了拉麵加白飯、大份炒飯、甜麵包或飯糰、義大利麵後,若下午身體狀態不佳,請務必前往醫院檢查。
順帶一提,各位有聽過「寶特瓶症候群」嗎?過量飲用以寶特瓶銷售的含糖清涼飲料(非無糖飲料)時,就可能會出現反應性低血糖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會發生變化。請不要忽視這些不適感,糖尿病須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社《95個日常小習慣,穩定血糖,享受健康人生》,作者:市原由美江。)
来源:世茂出版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