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紫禁城 習近平大凶之兆 中共末日顯像(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8-02 18: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水漫紫禁城
水漫紫禁城 。(繪圖:fuyin/看中國 )

帝都成澤國 史上最猛烈洩洪釀人間悲劇

2025年7月,北京連日暴雨,潮白河與永定河暴漲,多地水庫緊急洩洪,造成懷柔、昌平等郊區村鎮被淹,地鐵停運、學校與醫院關閉,整個京郊陷入災難邊緣。令人震驚的是,災民普遍反映根本沒有收到預警,水就突然湧來。平谷關上村的王女士哽嚥回憶:「早上五點就洩洪了,沒人通知,很多人被沖走,現在還失聯。」

災情遍及密雲、延慶等地,多村民深夜跳窗逃生,養老院也無法及時轉移老人。通訊與交通中斷,琉璃廟鎮的孫胡溝村甚至全村失聯,一名村民哭訴:「村書記和孩子都被沖走了,再有一次泥石流,我們全完了。」事後搜救發現許多罹難者被衝到數十公里外,有的困在泥石流中數日才被發現。

中共一貫對自然災害保持低調處理、盡量壓制傷亡數字的慣例,此次卻出現了異常。習近平本人罕見地親自出面對災情表態,強調此次災害「情況嚴峻」。隨後,官媒才開始陸續發布災情訊息,聲稱「已有30人遇難」。這種先有最高領導人發聲、再有媒體報導的流程,顯示出資訊發布的高度集中與刻意節奏控制。而之前儘管災情明顯已出現人員傷亡與大規模失聯,中共官方媒體在28日晚間仍聲稱「尚無人員傷亡」。

截至目前,北京及周邊已確認至少70人遇難,其中最慘烈的悲劇發生在密雲一間養老院。這家位於河道低窪地區的設施在洪水中被吞沒,77人中有31人死亡,其中55位老人是失能或半失能者,僅靠8名護工照顧。當災難來襲,根本無力撤離。政府以一句「預案不完善」推卸責任,卻掩蓋不了制度與人命的巨大落差。一名居民痛心說道:「養老院本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卻變成了最危險的。」

密雲水庫第一次洩洪

北京這次的災情所以嚴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泄洪,那麽這次的泄洪真實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呢?其實密雲水庫自建成以來,歷史上總共洩洪三次,而每一次都與重大歷史事件密切相關,幾乎可以作為一個時代危機的風向標。

第一次洩洪發生在1969年,背景極為特殊。那時中蘇關係空前緊張,雙方一度劍拔弩張,幾乎到了兵戎相見的邊緣。據說,林彪當時在指揮部看著大地圖,一眼掃過密雲水庫的位置,憂心忡忡地說:「如果蘇聯要對我們發動進攻,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最致命的打擊方式之一,就是炸毀密雲水庫。」為什麼?因為一旦水庫潰壩,數十億立方米的洪水將沿著潮白河一路奔騰直下,衝向北京城,預估可導致市區水深達兩米,首都恐成一片汪洋。當時北京已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面對這種極端風險,當局最終決定將密雲水庫的水全部放空,以排除蘇軍潛在的水利破壞戰術。這是密雲水庫的首次洩洪,也反映出當年中蘇邊境緊張局勢的嚴峻程度。

密雲水庫第二次洩洪

第二次洩洪則發生在1976年,原因是震驚全國的唐山大地震。雖然唐山距離密雲約150至160公里,按理說地震的影響應已大幅減弱,但由於密雲水庫本身存在先天結構問題,地震仍對其造成了嚴重破壞。密雲水庫是在1958年至1960年間建成的,正值「大躍進」時期,那是一個缺乏現代機械設備與工程技術的年代。整個大壩主要依靠20至30萬名民工肩挑背扛、徒手築堤,雖然氣勢磅礡,但工程質量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因此,當地震波傳至密雲,儘管烈度已不如震中,但依舊導致水庫出現大規模滑坡與坍塌,據說塌方體積達數萬立方米,結構岌岌可危,有潰壩之虞。

情況危急之下,中央迅速調派兩個師的軍隊前往搶修。這並非普通作戰部隊,而是當時專門從事基建任務的工程兵與鐵道兵。他們一邊加緊加固壩體,一邊同步洩洪,力求將水位降至安全線以下,以減輕水壓、防止災難發生。可以說,那次搶修行動拯救了整個北京的安全。

第三次無預警泄洪 為那般?

而今年,則是密雲水庫歷史上的第三次洩洪。前兩次都發生在國家遭遇重大危機時刻,一次是外患(中蘇衝突),一次是天災(唐山地震)。那麼這一次呢?密雲水庫的再次洩洪,是否預示著又有什麼重大的變局即將來臨?是自然災害的前兆,還是某種潛在的社會或國際風險正在醞釀?人們不禁要問:是不是又有「普什麼事情」要發生了?

密雲水庫,作為北京的「水之盾」,歷來被視為京畿重地的重要戰略資源。其每一次洩洪,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更像是一種象徵性的信號,彷彿在告訴人們:風暴正在醞釀,變局即將降臨。

這一次,是密雲水庫歷史上的第三次洩洪。與前兩次一樣,這次的行動再次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與諸多疑問。究竟發生了什麼?是純粹的天災?還是某種特殊決策背景下的非常操作?更關鍵的問題是:這次洩洪,是誰下達的命令?是在什麼樣的資訊與壓力下做出的決策?這一切至今語焉不詳。

如今,密雲水庫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無預警洩洪,而各方訊號又恰逢習近平被指「大權旁落」、內部權力緊張的敏感時刻。於是,有人不禁發問:這一次的洩洪,是否不只是自然因素所致,而是一種政治動作的延伸?會不會是習近平意圖轉移視線、重塑存在感的非常手段?

如果說前兩次洩洪:一次因對抗蘇聯;一次因唐山大地震,代表的是戰略壓力下的危機處理,那麼這一次,是否代表的是政權內部的變局與掙扎?洪水之下,也許不只是地勢低窪,更是政治地形正在下沉。

傷亡慘重 還被要求感恩戴德

更令人震驚的,是災後的政治敘事方向。在災民仍未完全脫離困境之時,國務院總理李強公開要求在災區「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他強調,要教育災民「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聽黨話,跟黨走」,並稱這樣的教育將「形成強大正能量」。這番話在災區引起了不小爭議。一場天災尚未平息,追責與善後尚未完成,民怨猶在,官方卻急於將災難轉化為政治忠誠的表態平臺。

如沐陽等觀察者所指出,這正是中共長期推行的「感恩型福利觀」的體現:在一個缺乏問責制度的體制中,災難不再是政府被質疑、被追責的契機,而被轉化為政權獲得正當性的工具。災民不是要求權利與保障的主體,而被塑造成應該「感恩載德」的受惠者。於是我們聽到這樣的言論:「政府英明,這麼大的災難,只死了30人,若非政府出手,我們可能死得更多!」災難不再引發憤怒與反思,而成了一場對政府「救援能力」的頌歌。

這樣的邏輯,讓人不禁深思:密雲水庫這第三次洩洪,是否只是單純的氣候變化導致的結果?還是也包含了某種政治算計與風險轉移的安排?當「洩洪」成為一種政治語言的開端,而非技術事件的終點,那我們就必須更加警覺:這樣的水,是往哪裡流的?這樣的故事,又試圖掩蓋什麼?

坊間傳聞習火命 最怕水

網民們早已耳熟能詳一句調侃:「習火命,最怕水。」這句話雖源自民間命理之說,卻成為觀察領導人災情應對動態的某種「玄學式政治分析」。多年來,洪災似乎與習近平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相互迴避」關係——哪裡發水,習總就往哪裡不去。南方水災,他出現在北方;西邊泡了水,他轉往東邊視察。看似巧合,卻次次如此,讓人不免心生疑竇。

例如,2020年長江流域遭遇多年罕見洪災,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災情慘重。然而就在洪峰來臨之際,習近平卻選擇前往遠離災區的吉林考察。行程安排一經公開,立刻引起輿論討論,不少網民認為這是「刻意避災」,選擇在洪水肆虐時期保持「物理性距離」。

再如2021年7月的鄭州特大暴雨,全城幾乎淹沒,數百萬人受災,多人遇難,社會震動極大。習近平雖於災後隔日發出書面指示,強調要「全力防汛救災」,但本人始終未曾前往現場。此舉與他曾在其他場合「親臨一線」的高調作風大相逕庭。

到了2023年,「京津冀23.7特大洪水」爆發,華北地區罕見強降雨導致廣泛洪災,成為11年來最大的一次暴雨事件。京畿重地受災,本應是展現領導人關懷民眾、穩定民心的大好機會,但令人意外的是,習近平依然沒有現身現場,哪怕擺拍一下鏡頭裡的「關懷」畫面。此番沉默,也被不少網民解讀為「缺席型領導」。

命帶烈火不敢見水?習近平水災期間「神隱」的命理玄機

的確,從2020年至2024年,中國大地接連遭遇多場重大洪水災害,從南方到北方,從鄭州到京津冀,水患頻仍,民不聊生。可是每到此時,民眾都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總是「神隱」,不見蹤影,哪怕災情嚴重、舉國矚目,他也始終不現身災區。網民一度戲稱:「一到水災,習近平就蒸發了。」

這一現象,引發社會廣泛議論。有人批評其失職,有人解讀為權力鬥爭之下的避嫌,但在命理學與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卻另有一種極具象徵意味的說法——習近平「命中帶火,水火不容」,因此凡逢水災,必避其鋒芒。

根據公開資料,習近平出生於1953年6月15日,對應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這一天,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所謂「五月五日午時生,毒上加毒,惡中之惡」,被視為一年之中陽氣至極、五毒出沒之時。中國古代有云:「端午生子,不祥也」,甚至有民間傳說認為這日出生的嬰兒要投河祭神以免災厄。

而從五行八字來看,端午節正值「夏至」前夕,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火氣最旺的節氣。命理中稱「火炎土燥,水不容身」,端午出生之人,多為「火命」,性格剛烈、喜權威,但最忌「水」。水代表智慧、流動、柔性,也代表潤澤與民生,恰恰與「火命之人」形成剋制之像。因此,有命理師指出,習近平之所以在水災期間刻意迴避現身,是因「五行相剋,命中不宜親水」,否則「必有災咎」。

不僅如此,歷史上確有一些君王為了避端午「毒日」之忌而改生日的記載。如北宋宋徽宗(部分版本作「宋威宗」)據傳亦生於五月初五,但為避民間非議與不祥之說,特意將生日改為「十月初十」,並列入史冊。再如戰國時期的孟嘗君田文,也有端午出生的記載,其人生雖有權傾一時之盛,卻終落得身敗名裂的結局,是否亦與此日之命理有關,亦為後人津津樂道。

臺灣民間命理圈對此亦多有討論。不少命理師指出,端午出生者若為政者,需格外修身慎行,否則一旦執掌大權,若未能柔中帶剛、以水制火,則易陷剛愎自用之禍。習近平在任期間,大搞個人崇拜、全面集權,是否與其命格之「火毒」密不可分?這亦引人深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反覆證明,無視民生疾苦的權力,終將被洶湧的民怨所吞沒。端午之火雖烈,卻也敵不過歷史洪流的淘洗。

天壇進水 習政權告危?歷代改朝換代前的「天象警告」再次出現?

2023年夏季,極端暴雨席捲華北,北京遭遇罕見水災。尤其引發關注的是:象徵皇權與天命的天壇與紫禁城竟雙雙進水。這並非單純的氣象異象,而在中國歷史的文化語境中,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若從歷代更替的歷史軌跡觀之,每逢政權末期,總有大水、旱災、蝗災、疫病與民亂齊現——而天象與地像的異常,往往被視為「天意不再護佑人主」的重大凶兆。

回顧歷史,這樣的「天災異象」與「王朝動盪」的連鎖關係屢見不鮮。

明朝末年,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是歷史記載中北京出現「午門積水」,「洪澇遍地,蝗災隨之,盜賊風起」的年份。隔年,崇禎皇帝便在煤山自縊,明朝覆亡。這段記錄不僅載於《明史》,更被後人解讀為「天命終止」的象徵。

清朝末年,1900年前後,庚子之亂與洪災併發。據《清史稿》記載,河南一帶大水滔天,數百萬災民流離失所,社會動盪、盜賊蜂起,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倉皇西逃。這場災難,也為清廷進一步喪失統治基礎埋下伏筆。

再往前,北宋時期陸遊詩中寫道:「江淮堅,水旱不均,盜賊風起,民無寧日。」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相互交織,終至靖康之恥,宋室南渡。

《資治通鑑》中記載,隋末唐初,江淮以北「雨澤不止,田稼盡毀」,民間哀號不絕。而李淵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趁勢起兵,開啟唐朝基業。

《後漢書》亦有載:東漢末年連年大雨成災,軍役漂沒,百姓流離,群雄割據。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權力失控、秩序瓦解、天象示警的歷史縮影。

而2025年,天壇與紫禁城再度被洪水侵襲,對於熟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高度象徵化的警訊。

看來習近平與中共真的都到了最凶險時刻了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之所,是「天命」合法性的具象化場域。皇帝自稱「天子」,其權力來源不在於民選或法律,而在於「奉天承運」,天命所在。每年冬至,皇帝親赴天壇祭天,象徵自己是「人與天」之間的橋樑。地壇,則象徵大地與農耕,意味著百姓的溫飽與土地的穩定。

一旦天壇被水淹,從文化與政治象徵角度來看,便意味著「天命中斷」、「王權不穩」、「神聖失守」。不僅宗教層面的秩序被打破,更代表天意已經不再護佑當今之主。這正是歷代風水師與民間觀察家所謂「大凶之兆」。

事實上,早在這次事件發生前,包括香港與大陸的風水師早已指出:2023年將是中共氣數大衰之年。天壇進水,被認為是「氣運轉折」的表徵之一。

再加上2025年,密雲水庫歷史上罕見的第三次洩洪,這些跡象彷彿都在印證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規律:水災與王朝終局,總是如影隨形。

如今的中國,經濟下行、民怨四起、權力結構暗潮洶湧。習近平面對內部權力疑似被架空的傳聞,外有國際壓力、內有洪災民怨,加之「天命之地」竟遭洪水滲透,其政治象徵意義遠遠超出災情本身。

大家都記得嗎?天壇有一處著名的回音璧,歷史不會重複,但它會有回聲。這一次,天壇和故宮進水的跡象,會不會正是中共末日預兆的回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