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再現,防蚊就是防病首要工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夏天的夜晚,總有幾聲熟悉的嗡嗡聲在耳邊盤旋,即使門窗關得緊緊的,還是難逃被蚊子叮幾包的命運。如果只有癢就算了,若出現發燒、全身痠痛、關節腫脹,身體一動就痛,那就有可能是最近在亞洲悄悄冒頭的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作怪。
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讓人「骨頭像散掉一樣痛」。世界衛生組織7月22日呼籲各國行動防範,美洲疫情嚴重,印度洋和亞洲多地擴散,中國廣東破4000例,疫情提早出現並持續擴散,許多人開始關注基孔肯雅熱是甚麼。
病毒傳染速度快 潛伏期短
「Chikungunya」(基孔肯雅)這個名稱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指「身體彎曲的人」,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烈疼痛,往往無法挺直身體、行動困難。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讓不少患者形容「像得了關節炎」,走路、提東西都成了負擔。
基孔肯雅熱與大眾熟知的登革熱一樣,都是由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臺灣疾管署提醒,這類病毒傳染速度快、潛伏期短,且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媒蚊的繁殖力特別強。更讓人憂心的是,有慢性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壓)、年長者,甚至新生兒,在感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長時間的不適與照顧壓力。
近期中國南方、臺灣與東南亞多地頻傳豪雨、短時強降雨,不少地區積水嚴重,這些水窪正是病媒蚊孳生的溫床,只要幾天未清,蚊卵就能孵化、擴散,再加上氣溫偏高,病毒傳播風險也跟著攀升。
基孔肯雅熱是甚麼?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透過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約為2至12天,從發病前2天到發病後5天,是病毒在體內活躍、具有傳染力的階段。
初期症狀往往來得又急又猛烈,包括:突然高燒、關節痛或關節炎(尤其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腳踝)、肌肉痠痛、頭痛、後眼窩痛、噁心、嘔吐與倦怠感,約半數患者還會出現紅疹。雖然多數人在3至7天內逐漸痊癒,但部分患者的關節痛與疲憊感可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年長者尤為明顯。
與登革熱相比,基孔肯雅熱的致死率低,但長時間的關節炎症狀,卻常讓人感到痛苦。目前尚無疫苗與特效藥,治療仍以緩解症狀、讓身體自我恢復為主,因此防蚊成為最重要的預防工作。
出門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防蚊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防蚊就是防病
每逢午後雷陣雨、颱風豪雨過後,許多地方容易出現短暫性積水。這些看似無害的積水,卻是病媒蚊最喜歡的產卵環境。尤其當積水未在三天內清除,便足以讓一批蚊卵快速孵化,成為傳播病毒的「移動部隊」。
防範基孔肯雅熱的關鍵,就在於把蚊子擋在外頭。居家環境要保持乾燥通風,每週至少清一次陽臺、花盆、瓶罐底盤等可能積水的容器,並檢查紗窗是否完好。出門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
出入疫區須提高警覺
基孔肯雅熱疫情已在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群島等地爆發,若計畫前往流行地區,建議出國前瞭解當地疫情,旅途中做好防蚊措施。返國後如出現發燒、關節痠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與群聚史,協助快速診斷。
我們都希望這個夏天能過得自在又安心,無論是傍晚散步還是外出走走,日常的防蚊措施都是不可少的基本功。蚊子雖小,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平日居家周圍環境做好「巡、倒、清、刷」,定期「巡」視周圍環境、「倒」置不用的容器、「清」除廢棄容器及「刷」洗容器內壁清除蟲卵,預防病媒蚊孳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