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藝術家喜歡在扇面上畫畫、寫字。圖為明唐寅畫〈班姬團扇圖〉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起團扇,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是那輕盈搖曳的扇面。它不僅為盛夏搖出一季清涼,也搖出一份中國特有的古典之美。
團扇的前世今生
最早關於扇子的記錄是舜帝時期的五明扇,五明扇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扇子的最早起源。這種扇子是用植物葉子或禽類羽毛製成的,一般為長柄,在貴族出行時由侍從手持,作為障日引風之用,所以也稱為障扇。
到了殷商時期,扇子成為身分等級的象徵。當時的用扇制度十分明確: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數量不同,身分等級也隨之不同。戰國時期則出現了團扇的雛形——便面,便面最初是用細竹篾編製而成,形狀像半個規,用來遮面,避免見到不想見的人。
漢代的絲織業開始發展,扇面改用生絹、綾、羅、紗等材質,潔白的扇面加上圓形的形制,宛如圓月,因此扇子有了團扇的稱呼。
團扇裡的古典之美
團扇是一種圓形或近似圓形的短柄扇子,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因為這種扇子在皇宮中使用得比較多,所以也稱為「宮扇」,又因其蘊含團圓、歡聚之意,又稱為「合歡扇」。
古代的團扇大多製作精美,扇面上常繡有花鳥、魚蟲、山水等姿態萬千的圖案。隨著歷史發展,團扇還慢慢衍生出了種類繁多的扇子造型,常見的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六角形,還有以花瓣為造型的,如:葵花形、梅花形、百合花形等。
起初團扇的主要功能是納涼避暑,但後來隨著製扇工藝的發展,用來消暑的團扇製作得越來越精美,並展現出高貴典雅的氣質,演變成蘊含濃厚中國特色的一種雅器。
團扇裡的書畫之美
古代的文人、藝術家喜歡在扇面上畫畫、寫字,既可用來美化、裝飾,令人賞心悅目,帶給人美的感受,又可抒發情懷,或互贈扇畫留念,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生活藝術。
宋朝時期,扇面書畫風氣盛行,是扇面畫的歷史發展高峰期。著名的畫家范寬、蘇東坡等都曾在扇面上作畫,宋徽宗還曾帶頭創作扇面。據傳,在宋徽宗的帶領下,天下畫家名手紛紛研習筆墨,經營畫扇,場面蔚為大觀。
明代的著名畫家仇英、唐伯虎,也曾在扇面上作畫。畫家在扇面小品畫裡多求直抒胸臆,可說是一種自娛的最佳形式。到了清代,緙絲工藝被運用到團扇上,工匠們將緙絲與刺繡、彩繪等多種工藝結合,更增添團扇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