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理智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媽媽,我不想學了。」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想過,孩子說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甚麼?那又該如何去面對和反應呢?
先清楚原因
這句話通常不是真的想放棄學習,而是表達以下三種心情:
1.學習壓力過大
有些孩子學習任務繁重,從早到晚都處於緊繃狀態,缺乏玩耍和休息時間。長期的壓力累積,最終會以「我不想學了」這句話爆發出來,表達他們不想過這種高壓生活的心聲。
2.感到自我否定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學習而被否定,例如被批評「怎麼總是錯?」、「怎麼比不上別人家孩子?」,久而久之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學習方面很沒用,做甚麼都不對。為了逃避這種「無用」的感覺,他們可能會選擇逃避學習。
3.挫敗感和無助
孩子可能想學,但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導致聽不懂老師講課或跟不上進度。當他們覺得太難、學不會時,會產生挫敗感,但因為不知道如何解決,只能用「我不想學了」來表達。
父母的一句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再用四種方法安撫、回應
面對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家長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擔憂、委屈或無力,甚至會勸導或責罵,例如「你現在不好好學,將來怎麼辦?」或「你不學還能幹嘛?天天想著玩!」。然而,我們應該先停下來思考孩子內心的想法,並採取以下四種回應方式:
1.接納情緒
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他們正在表達一種情緒、壓力或未說出口的困難。此時,家長不應急著講大道理,因為這只會讓孩子更抗拒。我們可以溫柔地回應,例如「你是不是覺得太累了?」或「是不是有些題太難了?」。這種回應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看見和理解。
2.陪同和休息
當人們壓力大時,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家長可以先讓孩子休息一下,例如帶他們出去透透氣,或讓他們自己活動,等情緒平復後再進行引導,效果會更好。
3.給予自主權
當孩子情緒平穩後,家長可以詢問他們遇到的困難,並讓孩子參與解決方案的討論。例如,可以問他們「你想先從哪一部分開始做呢?」或「這個難題你覺得在哪裡能找到資料?」。當孩子有選擇權時,他們會更容易投入和堅持。
4.關注進步
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的進步過程,而非只看結果。例如,可以稱讚他們「你已經堅持半小時了,真的很不錯,媽媽很佩服你的毅力」。同時,也要允許孩子有喘息和休息的時間,不要用學習填滿他們的生活。
結語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家長應先接納其情緒,陪他們一起度過迷茫,重新啟程,因為我們的一句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