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超過11分公分的小物體,卻是一個巨大的考古謎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它有12個面,外觀像一個精緻的幾何玩具,卻讓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困惑超過280年。從英國到法國,超過百件神秘的「羅馬十二面體」被陸續挖掘出土,卻沒有人能確切說出它們究竟有何用途。有人認為它是實用工具,有人相信它是宗教象徵,更有人將它視為羅馬帝國的「宇宙符號」。這場跨越時空的謎團,至今仍未解開。
在考古學界,有些發現比答案更能激發想像。羅馬十二面體正是如此。第一件羅馬十二面體於1739年在英國中部被發現。此後,陸續有約120件相似的文物在奧地利、法國、盧森堡等地出土,時代大多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紀末至四世紀。然而奇特的是,作為帝國核心的義大利卻未曾出現相關發現,讓研究人員推測它可能與羅馬帝國北方的凱爾特部落有關。
古典考古學家麥可·古根伯格(Michael Guggenberger)在研究中形容這些文物為「五角十二面體」,由12個五邊形組成,內部中空,並在20個角點相交。他曾指出,十二面體與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等希臘哲學家的理論相關方面具有象徵意義的作用,四種立體形狀對應四種元素,而十二面體則是代表宇宙包羅萬象的符號。
這樣的說法賦予了十二面體一種近乎哲學性的意義,但不只是理論,考古現場也帶來了新的線索。2023年夏天,英國林肯郡的諾頓迪士尼歷史與考古小組就挖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十二面體。小組秘書理查德·帕克表示這件金屬文物保存完好,考慮到它已被埋藏了1700年,沒有任何損壞。然而,這份「完好」卻更添疑惑。史密森尼雜誌在報導中直言:「沒有人確切知道羅馬人如何使用它們。」
至今,研究人員提出超過50種不同的理論,它可能是燭台、測距儀、骰子,甚至武器。然而,許多考古團隊認為,華麗的設計與缺乏磨損痕跡,顯示它絕非日常工具。「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技藝打造十二面體,因此它並非用於日常用途。它們並非標準尺寸,因此不會用作測量工具。它們沒有磨損痕跡,因此並非工具。」諾頓迪士尼的團隊如此寫道。
1966年,在德國一處女性墳墓中,考古學家在一根棒狀骨製品旁發現了一枚十二面體。這一發現開啟了新的研究路徑。從墓地到垃圾堆,這些文物的出土地點似乎都在暗示,它們與日常生活相關,但用途卻並非單純的工具。
如今,隨著考古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羅馬帝國留下的「幾何謎題」或許終有解開的一天。但在那之前,它依舊是古代世界最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