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3)天凌晨4點33分35秒進入24節氣中的「處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第二個節氣,會在每年的8月22日到24日左右來臨。太陽在這時候會到達黃經150°。處暑是鄰近七夕與中元節這兩大華人的重要民俗節日。
依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文中的「處」具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具有:炎熱夏暑要結束了。不過,仍有一民諺說道:「處暑,會曝死老鼠」,故我們亦可知,處暑這時候仍是天氣酷熱之際。不過,實際上處暑就是指炎夏即將消逝,暑氣將要終止了。故處暑正是一個反映了氣溫變化的節氣,處暑過後,中國各地的氣溫將逐漸下降。處暑,正意味著氣溫會由炎熱轉向寒冷的過渡時期。
古人把處暑分成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這段話的意思是:老鷹於這段期間開始大量捕捉鳥類;生長於天地間的萬物亦開始凋零;農作物即將成熟了。(「禾乃登」的「禾」乃指:稻、黍、粱、稷類的農作物;「登」即是指成熟之意。)
處暑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都快結束了,故降水量會逐漸減少。故居住於東北和西北等區域的居民必須趕緊蓄積水量,以防在秋種期間苦遇天不降雨而發生乾旱,致使冬作物的播種期遭到延誤。
然而,中國南方於處暑時段正處於颱風頻繁的季節,而颱風多半帶來豪雨,故不時造成嚴重的災情。台灣農諺云:「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意思就是說:七月半左右,天降豪雨容易帶來災害。
每年08月22日到24日之間,是處暑來臨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處暑之時現「七月流火」星象 你知道本意嗎?
在這些秋夜涼風襲來的晚上,大家除了可以抬頭觀星以外,還能夠欣賞到天空中「七月流火」的星象。由於處暑是黃曆所示的七月中氣,古人早已於《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提及「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
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
上述的「豳風」,乃是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之一——古豳國(現今的陝西省邠縣南)的民俗歌謠。「豳風」總共有七篇詩,內容主要敘述了古豳國農民於一年中的農家生活,此亦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田園詩。
只是,文中為何提及「流火」?其實,「流火」中的「流」字,是指「星宿西沉」,「火」則是指「大火」,也就是指涉「心宿二,天蠍座α星」這一顆恆星。此乃根據《宋史・志第三・天文三》所載:「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故可知,心宿具有三顆星,「大火」星居中,故「大火」又稱為「心宿二」。然「流火」即為:天空上的心宿二所出現的縮時(沉下)動貌。根據《堯典》所載:「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我們可知,鄰近「芒種」前的仲夏子夜,「大火」會由東向西運行,出現在中天上。當時間一達黃曆七月子夜,「大火」就已經西斜到快接近地平線了,看上去就是接近屋脊的位置,此即「七月流火」。古人認為這情景看似大火流過天際,代表著「暑退秋至」之意。
當處暑一過,你若觀察子夜時的夜空,將能發現「大火」會沒入地平線。當然,在後半年的夜晚中,你是再也見不著「大火」的。
因此,「七月流火」代表著「將寒之漸」此一星象。不過,在傳承的過程中,人們習慣將「流火」這一詞彙用來代表「黃曆七月」,也就是指:夏暑之氣漸退,秋季將至的時候。故「七月流火」和「一葉落知天下秋(一葉知秋的前身)」一樣,都是透發著古人對自然界敏銳的觀察力及其具備簡潔有力的解說能力。
不過,雖然「七月流火」這一成語的本意是指天氣轉涼,但是現代人多不顧及其原意,反倒用來形容天氣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