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在白宮羅斯福廳舉行的行政命令簽署儀式上展示已簽署的行政命令。(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翁友德綜合報導)中共對外耀武揚威、窮兵黷武的姿態數年來日益加劇,破壞的已不僅是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而已,紅色政權正一步步有計劃的破壞全球和平,國際社會也不再天真的以為中國富了,中國自然而然就會走向民主開放的自由社會,目前圍堵中共儼然已成不可逆轉的全球態勢。美國川普總統也相應祭出一系列關稅行政命令,鎖定「轉運洗產地」行為,旨在全面圍堵中國大陸藉由第三國迂迴規避高關稅的策略,重塑全球經貿秩序。此舉不僅影響國際貿易格局,也促使台灣政府加強邊境管制,嚴防中國產品透過台灣「洗產地」進入國際市場,維護國家聲譽與產業利益。
川普關稅令聚焦 圍堵中共洗產地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的《進一步修改對等關稅稅率》行政命令,不僅重申其關稅權力,更將「轉運洗產地」列為主要打擊目標。此命令旨在鞏固美國的全球經濟與國安聯盟,明確要求各國在經濟與國安議題上與美方保持一致。對中共當局而言,此舉意在破解其供應鏈透過簡單加工、取得他國原產地標示後出口至美國的模式。美國明確將此類行為視為國家安全漏洞,並揚言公布涉案國家與企業名單,納入公共採購與國安審查,促使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需嚴格考量供應鏈的國安風險。若未能配合美國的國際秩序,將面臨關稅懲罰與地緣孤立。
台灣多管齊下 防堵洗產地
面對國際情勢的劇變,台灣政府展現了多管齊下的防堵決心。經濟部提出四項因應策略,財政部關務署亦加強邊境查驗與民眾檢舉機制,共同打擊「洗產地」行為。
台灣前經濟部部長郭智輝表示,為防範中國大陸產品低價傾銷及透過台灣「洗產地」的問題,經濟部已擬定四項具體策略:
1.監測貿易量及高風險廠商:建立監測系統,追蹤貨品流量變化,預防重大違規轉運。透過比對進口與出口數據,識別異常進出口情況,建立高風險廠商名單,並請海關加強查驗。
2.加嚴裁罰違規行為:對於產地標示不實或違規轉運行為,將依《貿易法》嚴格裁罰,最高可處新臺幣三百萬元罰鍰,情節重大者,甚至得廢止廠商出進口資格,以維護國家信譽。
3.配合財政部加速調查反傾銷案件:與產業公協會保持聯繫,若發現異常情況,將進一步釐清原因,並在有必要時協助業者申請啟動反傾銷調查。
4.加強對業者宣導:定期舉辦宣導會,向業者說明原產地認定及進出口規定,避免因不熟悉規定而觸法,今年已規劃與產業公協會合辦至少十八場宣導會。
嚴查濫罰 成效卓著
財政部關務署與經濟部聯手,在打擊「洗產地」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統計顯示,近五年來,一般貿易區累計查獲744件涉及「洗產地」案件,其中逾200件已進行裁罰,總罰鍰金額高達約2,800萬元。
此外,財政部關務署於2024年4月1日至8月17日期間,針對輸美產品進行了嚴格查核,共計抽驗12,537筆,並將其中156案移送經濟部貿易署處理。目前已裁處金額達264萬元,涉及違規件數約40筆。關務署呼籲民眾,若發現國內廠商疑有「洗產地」行為,應主動檢舉並提供具體事證,共同維護貿易秩序及國家利益。
為進一步防堵「洗產地」行為,財政部要求相關廠商在出口貨品時,必須提供實際的加工製程證明。此舉旨在杜絕僅進行簡單包裝、更換標籤等「假加工」行為,確保貨品的原產地能夠真實反映其生產過程。
泰國與墨西哥防堵「洗產地」措施詳述
面對美國的壓力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泰國與墨西哥等國也積極採取措施,防堵中國大陸產品透過「洗產地」規避關稅。
墨西哥提高對中關稅 築起「北美堡壘」
為回應川普政府的要求,墨西哥正計畫在其2026年預算案中提高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涵蓋汽車、紡織品和塑料等領域。此舉不僅是為了保護墨西哥本土產業免受低價中國大陸產品的衝擊,也是為了滿足川普政府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利用墨西哥「洗產地」進入美國市場的指責。墨西哥政府提出的「北美堡壘」構想,旨在限制中國大陸商品進口,同時強化美墨加三國的經貿聯繫。此舉也顯示墨西哥將在經濟外交政策上,更加緊密地與美國保持一致。
泰國強化查驗 嚴控原產地認定
泰國政府也正加強對第三國轉運商品的查驗,確保遵守原產地規則。特別是針對太陽能板等產品,美國懷疑部分產品在泰國僅進行最小加工,實則仍含有中國大陸零件。為此,泰國已指示關稅廳加強對「高風險商品」的監控與驗證,確保其真正於泰國製造或組裝,並符合協議要求的區域價值含量(RVC)門檻。泰國政府也收回了民間機構的原產地簽發授權,由官方機構嚴格把關,並加強對工廠的現場核查,以防止「假加工」和虛偽標示。此外,泰國也警惕中國大陸企業利用當地企業規避美國出口管制,例如走私用於訓練人工智能的高端芯片,以免損害泰國的國際信譽。
七大「洗產地」經典案例深度剖析
以下將針對數個典型的「洗產地」案例進行剖析,揭示業者慣用的手法、查緝難度與最終的處分結果,藉此突顯政府打擊此類違規行為的決心與成效。
案例一:工具機更換外箱與標籤案
•涉及產業:工具機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造工具機運至台灣,僅更換外箱與產品標籤,虛報為「台灣製造」出口至美國。
•目標市場:美國
•查核方式:海關比對報關資料(進出口時間短暫)、實地查驗(零件型號與中國原廠一致)。
•處分結果:裁罰數十萬元,廢止一年出口資格。
案例二:自行車零件簡易組裝案
•涉及產業:自行車零件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零件運至台灣進行簡易組裝(如鎖螺絲、裝輪胎),貼上「MIT」標籤出口。
•目標市場:美國
•查核方式:關務署依「實質轉型」與「附加價值35%」標準判定,發現附加價值率遠低於法定標準。
•處分結果:撤銷原產地證明書,貨物被美國海關加徵中國關稅。
案例三:太陽能板轉貼標案
•涉及產業:太陽能板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造太陽能板運至台灣保稅倉,撕毀「Made in China」標籤,改貼「Made in Taiwan」。
•目標市場:歐盟
•查核方式:海關保稅倉實地查驗(發現大量原標籤與新標籤),比對進出口報單(產品型號一致)。
•處分結果:裁罰300萬元,停止6個月進出口資格。
案例四:扣件產業混料包裝案
•涉及產業:扣件(螺絲、螺帽)
•違規手法:將大量中國製扣件與少量台灣製扣件混合包裝,以「MIT」名義出口至美國。
•目標市場:美國
•查核方式:大數據分析進出口比例(中國進口量與出口量比例異常),抽樣檢驗材質與製程。
•處分結果:裁罰200萬元,列入高風險名單,後續貨物逐批查驗。
案例五:紡織品假加工案
•涉及產業:紡織品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布料運至台灣,僅進行簡單裁剪與縫邊,未達實質轉型,虛報為「台灣製造」。
•目標市場:歐美
•查核方式:海關依「實質轉型」標準判定(簡單加工不構成產地變更),比對加工時間與出口量(明顯不符)。
•處分結果:撤銷原產地證明,通報進口國海關追稅。
案例六:電子零件虛報製程案
•涉及產業:電子零件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電子零件運至台灣,虛報進行焊接、測試等製程,企圖取得台灣原產地證明。
•目標市場:美國
•查核方式:查核發現僅為簡單電流測試,未達實質轉型;比對加工時間與出口量發現不合理高效與低成本;技術文件不符。
•處分結果:撤銷原產地證明,通報美方進行技術審查,後續產品遭列入「技術敏感清單」。
案例七:五金工具分批轉運案
•涉及產業:五金工具
•違規手法:將中國製五金工具分拆,以多家空殼公司名義分批轉運至台灣,再合併出口至美國,規避追蹤。
•目標市場:美國
•查核方式:關務署運用跨公司資料比對與物流追蹤技術,發現多家公司使用相同倉儲與運送路線,產品型號一致。
•處分結果:合併追查後,裁罰總金額達400萬元,廢止三家公司出口資格一年。
財政部關務署亦積極鼓勵民眾提供線索,凡檢舉國內廠商疑涉「洗產地」行為,並提供具體事證,海關將依法嚴格保密處理,共同打擊不法,維護國家貿易利益。
政府強調,維護台灣出口商譽與經貿利益,需仰賴公私協力。唯有全民參與、業者自律,才能共同守住台灣的貿易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