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的幻像:從羅永浩 西貝風波看中國的食品安全困局(圖)

作者:李聰玲 發表:2025-09-16 07: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餐廳
餐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9月16日訊】2025年9月10日,羅永浩在微博上公開吐槽:「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還那麼貴,實在是太噁心了。」他同時呼籲國家立法,強制餐廳標注菜品是否為預制菜。隨後,他在直播中進一步強調,自己並不是單純反對預制菜的工藝,而是反對餐廳在不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使用預制菜。他提出了兩個核心訴求:一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必須得到保障;二是國家應盡快出臺預制菜的明確定義和標準。

為了證明說法,他還在社交媒體中展示了部分媒體探訪西貝門店的影像,指出冷凍魚、袋裝湯料等現象,並公開懸賞10萬元徵集「西貝使用預制菜的真憑實據」。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明確表示自己並無「針對西貝」或「針對賈國龍」的個人敵意,而是希望通過這次事件推動行業透明化與制度完善。羅永浩的直言很快引爆了輿論,網路上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留言支持,表達了自己對「預制菜進餐館卻不標識」的憤怒。顯然,這不是一次個人的口水戰,而是公眾對食品安全長期焦慮的集中爆發。

面對洶湧的輿論,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和企業方面迅速作出回應。首先,賈國龍在公開採訪中堅決否認「西貝菜品屬於預制菜」。他解釋稱,西貝部分食材確實經過中央廚房的統一加工處理,但這與「預制菜」不同。按照他理解的定義,預制菜是「工廠生產、冷凍包裝、加熱即食」的模式,而西貝依然保持現場烹飪、調味,只是通過中央廚房切配、分份以保持標準化。為了挽回聲譽,西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布《致顧客的一封信》,並公開羅永浩所點13道菜的完整製作指導書,試圖證明「非預制菜」;宣布全國門店後廚對顧客開放,只要符合防護規範,就可隨時參觀。推出所謂「羅永浩菜單」,即把爭議菜品單獨列出,並打出口號:「不好吃,不要錢」。計畫開放原產地、中央廚房、工廠等參觀路線,增加透明度。

與此同時,賈國龍宣布將起訴羅永浩,稱對方的不實言論已給西貝帶來巨大損失。他透露,9月10日至12日短短三天,西貝日均營業額下滑100至300萬元,這已是公司成立以來遭遇的最大外部危機。可以說,西貝在這場輿論風暴中被迫從強硬反駁轉向「自證清白」,而危機背後的核心,依舊是社會信任的嚴重缺失。

然而,公眾並不買賬。因為在消費者眼裡,「中央廚房加工」與「預制菜」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而關鍵就在於企業是否主動告知。

中國餐飲行業規模龐大,市場競爭激烈。預制菜之所以在近年迅速崛起,有三個關鍵驅動因素。成本壓力:原材料漲價、房租攀升、人工緊缺,使得餐飲企業不得不尋找低成本的運營模式。規模複製:連鎖餐飲若想快速擴張,必須保證口味穩定、流程可控,預制菜成為「標準化」的最佳工具。資本推動:預制菜被包裝成「千億級賽道」,資本蜂擁而入,從生產加工到冷鏈配送,形成完整產業鏈。然而,效率和利潤的邏輯,並不能保證食品的健康與安全。

為什麼公眾對預制菜如此敏感?背後有幾個深層原因:餐廳未告知消費者「現做」與「預制」的區別,侵犯了知情權;食品安全的歷史陰影,從「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溝油」,中國人早已被反覆背叛,信任脆弱;中餐講究「現炒」「鍋氣」,預制菜天然帶有「偷工減料」「降低品質」的負面印象;弱勢消費者的處境艱難,中小學食堂、工地食堂、醫院等群體用餐地,預制菜可能成為「降低成本」的藉口,兒童、病患等人群被迫承擔風險。因此,預制菜不僅是食品產業問題,更觸及社會心理與公共信任。

中國食品安全的爭議,並非從預制菜開始。歷史上,我們已經見證了無數次「舌尖上的災難」: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蘇丹紅鴨蛋」、「毒生薑」等頻頻曝光……這些醜聞背後,有著相同的制度性問題:1監管缺位,地方政府往往依賴稅收和就業,不願嚴格執法。2官商勾結,企業違規往往能通過關係化解,處罰流於形式。3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從得知產品來源,缺乏監督渠道。4逐利至上,資本逐利邏輯壓倒公共健康,食品變成賺錢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預制菜自然被視為新的隱患。

預制菜的危害有很多,首先是添加劑的依賴,為了保質和口感,預制菜往往需要使用大量防腐劑、增味劑;其次冷鏈運輸稍有不當,就可能導致細菌滋生;再有規模化污染的可能性,一旦出現問題,波及範圍遠超傳統小作坊;最後過度加工導致食物營養價值下降,長期依賴對健康不利。更嚴重的是,預制菜一旦進入校園、養老院、醫院等領域,其後果將難以估量。

要走出困境,至少需要以下幾方面的改革:(一)立法規範:明確預制菜的定義、標識與適用範圍,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二)校園與醫院禁入:在兒童、病患等弱勢群體食堂中,禁止使用預制菜。(三)食品追溯體系:建立透明的原料追蹤機制,消費者掃碼即可查詢產地和加工過程。(四)媒體監督與公眾參與:鼓勵調查報導和社會監督,而不是封口。(五)企業責任:建立行業自律標準,違規者必須承擔嚴厲的法律與經濟後果。這些措施能否落地,取決於社會是否敢於挑戰既得利益集團。

預制菜不僅是餐桌上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隱喻:它像極了中國社會的「快速複製」模式——追求規模與效率,卻犧牲了品質與安全。它揭示了公共治理的軟肋——信息不透明,監管缺位,資本綁架政策。它讓人們直面一個現實——普通人對制度的依賴比想像中更深,而制度卻往往讓人失望。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一頓飯看似瑣碎,卻連著生命健康、社會信任與制度公正。羅永浩和西貝,只是一次輿論的契機。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建立起真正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是否能讓孩子們在學校裡吃到安心的飯,是否能讓普通人在餐桌前不必懷疑自己是不是「實驗品」。預制菜不是洪水猛獸,但若任由資本裹挾、監管缺位,它就可能成為新的「毒藥」。守護餐桌,其實就是守護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