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是黑暗的深海,也可能存在生命的痕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地球深海長期被認為缺乏生機,但近年研究發現太平洋四千米深淵能自行生成氧氣,稱為「暗氧」。其來源與多金屬結核相關,結核釋放氧氣並支持獨特生態系統。此現象挑戰傳統氧氣來源認知,為外星生命探索提供新視角。
深海暗氧:從太平洋深淵到星際生命的秘密
在太平洋四千米的深淵裡,黑暗無光、沒有綠色植物,甚至幾乎沒有生命跡象。這樣一個被認為毫無生機的地方,卻在近年被發現存在一個驚人的現象:氧氣正不斷湧出。
沒有陽光和光合作用,氧氣怎麼可能存在?這一疑問讓科學家們展開長達十年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個足以改寫地球生命史的線索,深海本身,竟能自行產生氧氣。
深淵裡的奇蹟
2013年,蘇格蘭海洋學家安德魯‧斯威特曼(Andrew Sweetman)率領團隊前往東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CCZ)展開研究,這裡覆蓋約四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深度超過四千米,是地球上最神祕的深海區域之一。他們原本的任務僅是監測海底生物的氧氣消耗情況,理應看到氧氣隨時間減少。然而,數據卻顯示氧氣反增不降,彷彿深海中藏著一個巨大的氧氣瓶。
團隊最初懷疑是儀器故障,甚至想直接丟掉傳感器。但多年反覆測試後發現結果依舊相同,一直到2021年,他們換上更高靈敏度的設備,才確定這並非錯誤,而是一種新的自然現象。他們將這股神祕的氣體命名為「暗氧」(Dark Oxygen)。
追查來源後,研究團隊發現深海存在多金屬結核。這些結核富含鎳、銅、錳、鈷等元素,因其外形近似馬鈴薯,又被稱為「海底馬鈴薯」。它們以鐵或錳的氫氧化物為核心,在深海平原中以極為緩慢的速度累積沉積,歷經百萬年生長。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結核具有類似天然電池的特性,能夠進行電子轉移並釋放氧氣。研究指出地球氧氣的來源可能不僅侷限於約三十億年前藍藻的光合作用,深海環境也可能早已存在另一種氧氣生成機制。
CIA的秘密與冷戰陰影
暗氧的學術發表在2024年引起轟動,但傳聞顯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或許早在上世紀就已接觸這些秘密。冷戰期間,CIA建造了名為「格洛瑪探勘者號」的巨輪,對外宣稱是為了開採海底結核,實際是執行名為「阿佐里安計劃」的最高機密行動,為的是打撈蘇聯沉沒的潛艇K-129。雖然並未全數打撈成功,但他們確實帶回結核樣本。部分解密文件提及「異常能量反應」「金屬結構變化」,讓人懷疑CIA早已知曉結核的特殊性。
這項發現不僅涉及地球生命起源的可能,也為外星生命研究打開新大門。2024年,NASA發射「木衛二快艇」(Europa Clipper),準備探測木星衛星「歐羅巴」的冰下海洋。模型推測歐羅巴冰層下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龐大的液態海洋,但在無光環境下,生命能否存活一直是疑問。然而暗氧的存在提供了新可能:如果歐羅巴的海底也有類似結核,生命或許早已悄然滋長。由此可見,我們不再需要以「光合作用」作為生命的唯一基準。暗氧機制一旦普遍存在,宇宙中可孕育生命的行星數量將大幅增加,從數十億倍增到幾萬億之多。
當科學界滿懷憧憬,期待在星際之間尋找新生命時,另一種聲音卻顯得格外刺耳:人類對多金屬結核的開採,或許正加速地球自身的毀滅,將我們推向「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自1970年代起,生態學家海爾瑪·提爾( Hjalmar Thiel)便不斷警告,深海採礦將造成「不可逆的災難」。他的實驗證明,哪怕只是小規模擾動,三十年後海底依舊無法恢復原貌。
近年來的研究更發現,斷裂帶棲息著五千多種未知物種,其中許多依賴結核提供的電子生存,被稱為「電營養生物」。它們代表著與地表生命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不靠有機物,而靠電力。如果這些結核被大規模開採,這些神祕生物甚至來不及被研究,就將徹底消失。
科學家提出大範圍結核可能組成「海底神經網絡」,影響地球磁場甚至氣候。一旦人類擾亂這個古老系統,後果可能不僅是生態破壞,有人甚至擔憂深海採礦可能成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潛在風險。因此,深海採礦行為需謹慎評估,以避免對地球系統造成不可逆的長期影響。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