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臣所繪《淵明賞菊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知命賦》,是一篇充滿了人生哲理的短文,它来自文人梁之永所著《窮通芻論》中的相關章節,由於廣為流傳,《知命賦》已成為寄託人生態度、啟發心靈的現代經典散文之一。
「天地茫茫,世事滄桑,生命無常,何須奔忙!煩囂俗塵,逐利追名,殊不知窮通有數,禍福緣定。嘆秋霜月夜,長城猶在,皇陵宮寂,鄴城臺荒,無非似戲如夢空一場。
前也悲涼,後亦彷徨。勸君樂天且知命,淡守本分,休道是非及榮辱,莫論興衰與成敗。順自然,循定律,他唱罷來汝登場,可謂榮華草頭露,富貴花上霜。
芸芸眾生終化盡,得失不必掛心腸,管什麼地久天長,說什麼萬古流芳。閒時泊處,詩書消憂,誦幾句《歸去來辭》,歌半曲《一生何求》。
寄鄉村故里,居前樹下,惜此際好時光,邀知己良朋,暢盡樽前酒一觴。觀瀟瀟落葉隨金風,青山伴夕陽。」
《知命賦》以「天地茫茫,世事滄桑,生命無常」起筆,開篇便點出全篇主旨: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唯有知命方能安然。作者從歷史的興衰與人間的浮沉中,體悟到命運的規律與人生的虛幻。他借古蹟「長城猶在,皇陵宮寂,鄴城臺荒」,來象徵權勢的消散與繁華的覆滅,暗示人間一切功名利祿皆如夢幻泡影。
中段轉入勸誡之語,提出「樂天且知命,淡守本分」。這既體現了儒家知命的豁達精神,也有道家順應自然的瀟灑心境。作者並不主張消極避世,而是倡導一種「看破而不放下、順命而不認命」的人生態度。句中「榮華草頭露,富貴花上霜」,以自然意象喻人事盛衰,清新而警醒,意象極為高妙。
末段筆觸由理入情,由思歸境。作者寫「閑時泊處,詩書消憂」,以讀書吟詠、友朋對飲的閑逸生活,展現其心靈的安頓。此處「歸去來辭」與「一生何求」的並列,產生了古今交融的精神共鳴,既有陶潛的超然,又含現代人的淡淡無奈。結尾「青山伴夕陽」,一語收束,餘味悠遠,寓意人生雖近黃昏,然心境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