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自媒體「Edward文鳴」,2025年的當下,在中國官方媒體「穩中向好」的敘事中,市場的真實體感卻早已寒徹骨髓。從各個巨頭公司財報的增收不增利,到中小企業的倒閉海嘯,無數看似矛盾的信號指向的並非短期的經濟波動,而是一場結構性的、不可逆轉的系統性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富人的出路何在?普通人的出路何在?
在正式分享前還是要請朋友們,點贊訂閱打開小鈴鐺謝謝。
中國頭部大企業:增收不增利困境
曾經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竟然也被限制高消費了,因其下屬公司未履行1.86億元債務。這離他自豪地說「先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標」,才八年。比他資產最高時的1480億,簡直九牛一毛。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房地產商,究竟經歷了什麼?視頻中,蒼老消瘦成為一張紙片兒人。今年萬達債務危機全面爆發,面臨52億元強制執行金額和415億元股權凍結,包括萬達旗下兩大核心金融平臺被鎖死。財經數據顯示,萬達總負債高達3,000億元,僅年利息支出就超過130億元。為緩解資金壓力,王健林自2023年開啟大規模資產出售,已出售項目超過30個,全國近百座萬達廣場易主。王健林財富與往年相比蒸發820億,王健林之子王思聰的企業同樣深陷債務糾紛。從首富到債務纏身,王健林的商業帝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企業利潤少得可憐。2025年萬達最新年中財報中顯示,公司主營收入只有區區9.33億元,而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是-2.99億元,如果再剔除政府補貼等,萬達母公司的實際營收利潤竟然是-3.3億元。
這就是曾經聲名顯赫、有著過硬的政商關係,甚至連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和姐夫鄧家貴都曾經參股的龍頭老大萬達今天的慘狀。這並非個別企業的經營不善,而是一場橫跨房地產、網際網路、新能源、高科技製造乃至零售業的普遍危機,是今天中共國經濟背景下的一個典型縮影。中國富豪一直在僥倖心理下不願意想明白:中國沒有創業型富豪,你的創業成功,只是核心權力層讓你成功,錢暫時讓你保管,稍微站錯隊,錢沒了命也可能沒了。即使你對新權利核心層大表忠心,也沒用。
外賣配送行業中,美團、京東、阿里巴巴三家最大網際網路企業,正上演一場殘酷內卷的三國大戰。美團二季度營收91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7%。但是,利潤卻暴跌98%,只有80億元人民幣。京東二季度收入356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4%,但其二季度淨利潤僅為62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為126億元,同比減少51%。最後參加外賣大戰的阿里集團利潤是349.88億元,但以旗下餓了麼,雖然訂單量有所增長,但依舊虧損188.15億元。這樣的話,阿里的淨利潤成了349.88億元-188.15億元=161.73億元了。外賣三巨頭為了爭奪一個日益萎縮的市場,三方都投入了百億級的補貼,最終演變成為一場不斷升級的燒錢消耗戰。
接下來,咱們來看習近平的新寵、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國新能源汽車近年發展迅速,居世界第一,在2024年還挑起中國出口「新三樣」大梁,是在中國整體經濟表現欠佳情況下為數不多的亮點。但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卻在今年5月23日新浪財經訪談中「扒開行業底褲」:「汽車產業裡的』恆大』已經存在,只不過是沒爆而已。」
行業龍頭比亞迪的半年度財報最具代表性。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3%,達到了3700億元,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首次超越特斯拉,半年收入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然而,與營收的亮麗增長相反,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季度淨利潤僅64億元。而且這個當今全球產量最大的電動車公司,積欠供應商貨款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報告將此歸因於「市場競爭加劇」。6個字背後,是一場席捲整個行業的毀滅性價格戰。從高端到低端,所有車企都被迫將利潤視為代價,投入到這場無休止的消耗戰中。
還有中國大國重器——華為。這家與官方關係曖昧的科技假民企巨頭也無法倖免。根據其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報告,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4271億元,同比小幅增長3.95%。但淨利潤僅有37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2%以上。
這些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大企業,紛紛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揭示出一個殘酷的真相:中國的整體消費市場已經停止擴張,甚至正在萎縮。他們的財報清晰地顯示,當作為基石的民間消費能力崩塌時,即便是最強大的商業帝國,也無法獨善其身。
那麼,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呢?他們面臨的,是一場更加迅速和致命的猝死。
中小企業的大规模猝死
國家統計局早已把全國企業註銷統計數據下架。目前有據可查的數據是,2023年全年總計有290餘萬家企業註銷。考慮到2025年經濟環境的急劇惡化,真實現況只會遠比這個數據更加嚴峻。而且,從9月份起,全國開始嚴格實行強制社保新政,要求企業為所有員工足額繳納社保。這對於長期以來依靠非正規用工來控製成本的小微企業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直接清除了他們本已微薄的生存空間。這項政策極大加速企業的倒閉進程。甚至還有,中共國特有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剛剛過去的三個多個月裡,多名中國知名企業家自殺身亡,其中包括紹興金點子紡織公司創始人畢光鈞,4月16日墜樓身亡。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6月2日墜樓身亡。廣東靚家居創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墜樓身亡。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朋,7月27日墜樓身亡。
短短三個多月裡,四位知名企業創始人正值壯年,卻以十分慘烈的非正常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當中不少人是在經歷了警方及監察機關長時間非法拘留後,決定輕生的。人們不禁要問在所謂的「留置」期間,他們遭遇了怎樣的非人待遇?
比如前面提到的「居然之家」董事長、總裁汪林朋吧,老汪1968年出生,還不到60呢。一篇題為《首富汪林朋的最後72小時》的網文這樣寫道:7月23日週三,老汪拖著疲憊的身軀,從武漢回到北京的家裡。在武漢被「留置」三個半月裡,老汪暴瘦20斤。這是他第三次進去了,被跨省遠洋捕撈了。老汪一個朋友說,老汪被關押的地方,色調是刺目的慘綠,有基礎疾病的他,在裡面連基本的藥也難以為繼。汪林朋的死,在朋友圈中激起千層浪。因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汪其實很樂觀豪爽,也很皮實,是出了名的「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性子。他比現在大部分民營企業家都要更堅強,更進取,是一粒:銅豌豆。誰曾想,這粒「銅豌豆」,竟然也聽挺不過這場風暴。
中共為什麼見死不救
對普通人而言,最真實的經濟冷暖感受,或許就是身邊的街道:曾經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如今有多少店面貼上了「旺鋪招租」的告示?朋友圈裡,又多了幾個開始做兼職送外賣的朋友?在中國,這種來自民間的、無可辯駁的蕭條體感,遠比任何經過修飾的官方數據都更具說服力。它證實了一場觸目驚心的倒閉潮,正在靜默中席捲整個中華大地。
這一切根源究竟是什麼?一句話沒錢啊,有錢的也不敢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國內消費總額負增長,但與此同時,居民存款餘額卻已突破150萬億元大關。然而,這個龐大數字並非社會富裕的象徵,恰恰是分配極度不均的鐵證。正如幾年前招商銀行的年報所揭示的,不到2%的客戶擁有了超過80%的存款。而這150萬億,實則是極少數頂層精英手中、無處可去的癱瘓資本。頂層精英之所以囤積現金,是因為在實體經濟蕭條、資產泡沫破裂的環境下,投資機會已然匱乏,任何再投資都面臨巨大風險。而底層民眾的消費凍結,則源自於對未來的絕望。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就是通縮,金融圈有一句話,通縮比通脹可怕,通縮是會死人的。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曾經提出過「債務-通縮理論」,他是這麼說的:當物價持續下跌時,債務的實際負擔會急劇放大。因為貨幣購買力增強,借款人需用更多「值錢」的錢來還債,導致破產潮湧現,企業清算、失業激增,進一步壓低需求,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著名的「通縮螺旋」:消費延遲,因為人們預期明天更便宜;投資停滯,因為回報率不確定;工資下降,因為企業利潤蒸發。最終,整個經濟體如一艘漏水的船,沉沒在絕望的深淵中。中國目前的情況,和費雪說的通縮現像一模一樣。國內外的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觀點幾乎都一致:中國經濟的核心癥結,在於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過低,家庭收入分到的蛋糕太小。那麼就應該想法提升內需,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中共堪稱荒誕的「療法」。官方的藥方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好比試圖通過給一個飢腸轆轆的人換一口更先進的鍋,來解決他的飢餓問題。向一個需求枯竭的經濟體注入更多供給——無論是光伏、電動車還是別的什麼「新質生產力」——只會加劇通縮的泥潭,並將過剩產能的禍水引向全世界。這種看似不理性的政策背後,是極其理性但殘酷的中共的政治算計。因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增長模式,其根基就是通過壓低儲戶利率、壓低工資、故意不去完善養老醫療這些社會保障,迫使民眾儲蓄,系統性地將財富從家庭部門轉移到生產部門,尤其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那裡。
因此,真正的結構性改革——即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強大的社會安全網——意味著要徹底顛覆這一權力與利益的分配格局。它意味著地方政府將失去大搞形象工程的資金,國有企業再也無法享受廉價資本的盛宴。中央政府可能要放寬對經濟政策的控制。這並非一次經濟政策的調整,而是一場權力的再分配。政府之所以遲遲不願給奄奄一息的需求側「餵藥」,是因為這藥會損害黨國、維穩根基。他們寧願犧牲民營部門,也要保衛國家部門的利益堡壘。所謂「供給側改革」而不進行「需求側改革」,說到底,不過是為了避免徹底的「體制改革」,保護既得利益者的防火牆。
中國人該何去何從
只要中共還在,就沒有解藥,那麼中國人該何去何從呢?富人拒絕投資,窮人流行躺平。但是,還有相當的富人逃離了中共魔掌,聰明的中產和窮人也在想方設法追隨者富人的身影,想辦法逃離。
為什麼要追隨富人呢?中國有錢人並不是每個都聰明,但是聰明的比例遠遠高於沒錢的窮人。而且窮人中的聰明人很多會發揮聰明才智讓自己脫離貧窮。聰明才智加上努力和運氣,一些窮人就變成了有錢人。
這十年趨勢逆轉,反應最快的當然是外資。大家可能還記得大約十年以前,李嘉誠開始甩賣在中國的不動產和在中國的生意。外資對中國的投資也開始成下降趨勢。最近這三年則是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的數字,到去年第二季度,中國新增外資變成了負數是-148億美元。過去幾十年發財的中國有錢人大部分在眼界和認知方面有各種侷限。反映在對趨勢的把握上,比外資要慢一拍,當然要比那個既懂中國又懂世界的李嘉誠慢好幾倍。但慢歸慢,一旦反應過來,不少人就會跟進,跟進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趨勢。
我們看看這三年中國的有錢人群體有什麼趨勢呢?日本最大財經媒體《日經新聞》報導說,中國湧現富豪逃離潮,首選目的地美國。這篇報導說,2023年中國有13800名中國富豪移民海外,2024年達到15200名,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年2025年。這三年中國成為全球百萬富翁流失量最多的國家。很多中國有錢人不在乎土皇帝搞終身制,但卻不得不在乎土皇帝的政策。因為他們看到,過去這幾年呢,隔三差五就推出一項愚蠢到荒唐的政策,就滅掉一個產業,滅掉無數家公司,讓一些富豪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他們不想做土皇帝案板上的魚肉,這是人之常情,這是正常人性。
你可能會說,我也不是有錢人啊?沒關係,這個星球上最稀缺的兩種人力資源,一是有錢的富人,二是有專業的人才。會理髮也算是才華,再不濟請把你的英語學流暢,道路就會為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