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有的療法可以使人變美。而發明並使用這種方法的,正是中國近代有名的女中醫鮑姑。她不僅能夠使醜女變為美女,那麼,她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艾灸療法。
奇異的是,在她過世的一千多年間,她多次顯化於世,甚至還在唐朝貞元年間將這種獨特的療法傳授給世人,使後人深刻體會到艾灸療法的神奇。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這位「仙醫」鮑姑的傳奇故事。
據《晉書》記載,鮑姑原名鮑乾光,出生於西晉永嘉三年(約公元309~363年),上黨人(今山西省長治)。她是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道醫葛洪之妻。鮑姑是晉代著名的煉丹術家,精通灸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自幼耳濡目染於父親的修道與醫術之中,她對道教教義十分感興趣。嫁給葛洪後,成為其得力助手。葛洪的著作中有許多灸法與急救術的記載,都與鮑姑的高明技藝有關。
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治療贅瘤與贅疣而著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了顯著療效。民間流傳:「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癒。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因此,她被譽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鮑姑生長於仕宦兼道士之家,深受道教影響。婚後隨夫隱居廣東羅浮山,從事行醫與煉丹。她醫術高超,常能藥到病除。後人稱當地出產的紅腳艾為「鮑姑艾」。
遺憾的是,鮑姑未留下個人著作。然而後世學者認為,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吸收了她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例如,全書針灸方109條,其中灸法就佔90餘條,詳細論述了治療效果、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這很可能得益於鮑姑的實踐總結。
葛洪在羅浮山去世後,鮑姑一邊修道,一邊為百姓治病。她繼承了父親與丈夫的醫術,加上自身鑽研,醫技愈加精湛,藥到病除,人稱「鮑仙姑」。她去世後,嶺南百姓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為她建祠紀念。
鮑姑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奇女子,被尊為「中國艾灸第一人」,與西漢義妁、北宋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鮑姑自幼受父親鮑靚影響。鮑靚精通《河圖》《洛書》,雖官至尚書,卻更熱衷修道,是著名的道醫。鮑姑亦酷愛修道行醫,尤擅艾灸,常常手到病除。
後來,她嫁給了父親為她擇定的夫君——有「葛仙翁」之稱的葛洪。二人隱居於嶺南羅浮山,夫唱婦隨,採藥煉丹,為民治病,遠離塵囂,過著神仙眷侶的生活。就在這段歲月中,鮑姑的艾灸療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傳說有一日,鮑姑與葛洪採藥途中,見一年輕女子在河邊看著水中倒影哭泣。鮑姑上前詢問,姑娘哭訴道:家人欲為她說親,但媒婆嫌她貌醜,無人願娶,鄉人更是譏笑,使她悲不自勝,萌生輕生之念。
鮑姑勸她:「人憑外貌取人,乃其過也,你不該因此自棄。」細看之下,那姑娘肌膚白皙、眉目清秀,只因臉上佈滿黑褐色贅疣,且有些生著黑毛,顯得突兀。鮑姑寬慰她:「莫怕,我有法子讓你恢復容顏。」
於是取出藥囊中的艾草,搓成艾絨點燃,輕輕熏灸其面。不久,那些贅疣便一一脫落,皮膚光潔如玉。姑娘喜極而泣,感恩不盡,後來果真嫁得如意郎君。
鮑姑與葛洪繼續在山中煉丹行醫,期間葛洪撰成名著《抱樸子》《肘後備急方》等。《肘後備急方》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載有大量急症方劑與治療法,其中「青蒿一握,絞汁治瘧」的記載,啟發了後世青蒿素的發現。葛洪又編《神仙傳》,以證仙人存在。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貶居惠州時,常念兩位古人:一是「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二是修仙行醫的葛洪。可見,葛洪與鮑姑隱居仙山、煉丹濟世的生活,是後世文人心中的神仙境界。
葛洪仙逝後,鮑姑離開羅浮山,移居岳崗山,繼續修煉與行醫。據《鮑姑祠記》載,她採岳崗山紅角艾製成艾灸藥酒,只需點燃一柱,便可除病強身。此法「非獨御病,且兼獲美艷」,因而人稱「鮑姑艾」。
不久之後,鮑姑亦「羽化登仙」。但據民間傳說,她並未真正離開人間。
《太平廣記》載: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人名崔煒,家境殷實卻不善理財,後家道中落,寄居寺廟。七月十五中元節,廣東民眾設宴慶祭,他在開元寺觀戲時,見一老婦跌倒打碎酒罈,無錢賠償被責打。崔煒解衣抵錢相助,老婦不謝而去。
數日後,老婦再現,謝其恩情,並贈越崗山艾草,傳授灸法:「見有贅疣者,以此艾灸之,不獨除病,且能美容。」崔煒試之,果然靈驗,遂以此醫人,衣食無憂。後來方知,那老婦正是鮑姑。
鮑姑不止現於唐代,清代亦多傳其跡。康熙年間王炎所著《西華仙錄》云:洪崖先生煉丹的萍花溪畔,常見一老婦採浮萍。人問其名,她答曰「鮑姑」,言罷便隱去。
鮑姑的故事,跨越一千多年,從晉代至清代,歷久不衰。她得道成仙、濟世為人的傳說,至今仍在嶺南流傳不息。她的艾灸術,也成為中醫治療與美容的重要傳統。
鮑姑,名副其實的「鮑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