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學課堂(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財富》(Fortune)報導,越來越多美國大學畢業生感到他們的學位「毫無價值」。根據求職平臺Indeed的最新數據,沈重的學生貸款和人工智慧重塑職場的速度,讓這一代年輕人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充滿懷疑。儘管專家仍認為教育意義深遠,但他們也提醒,Z世代若想立足未來,必須不斷「升級自身技能」。
後悔的畢業生:Z世代最感失落
大學曾被譽為「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但如今許多畢業生卻後悔莫及。
Indeed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學位是「浪費錢」,其中Z世代的比例高達51%,明顯高於千禧一代的41%和嬰兒潮一代的20%。
Indeed職業趨勢專家凱爾.M.K.(Kyle M.K.)對《財富》表示,越來越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場人士開始懷疑學位的投資回報率(ROI)。在過去二十年裡,本科學位的平均成本已翻倍,達到38,000美元以上,而學生貸款總額飆升至近2萬億美元。
「有38%的人認為,貸款的束縛遠比文憑的幫助更大,」M.K.指出,「這迫使大學和僱主的重心從學歷轉向實用技能。Indeed平台上,目前已有52%的招聘崗位不再要求正式學歷。」
然而,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這種覺醒來得太晚。如今,美國已有約430萬Z世代青年陷入「NEET」(既不求學也不就業或接受培訓)狀態,陷入職業迷惘。
學位與現實的脫節
對於處在就業低迷期的年輕人,大學教育的回報週期顯得異常漫長。教育數據倡議組織(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指出,一些學科如心理學、哲學或英語專業,可能要花20年以上的職業生涯才能收回學費成本。
Handshake首席教育戰略官克里斯汀.克魯茲維加拉(Christine Cruzvergara)提醒,不應只從數字角度衡量學位價值。
「只把教育等同於找到第一份工作,是一種短視,」她對《財富》說,「大學帶來的遠不止就業,它還幫助學生發現自我、拓展領域、培養管理和領導能力。」
她指出,雖然近70%的年輕人認為即便沒有學位也能勝任工作,但他們忽視了大學在社交、人脈與資源積累上的作用。例如,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輟學創辦Facebook,但如果沒有在大學結識的幾位聯合創始人,他的成功或許難以實現。
「Z世代正面對前所未有的不確定就業環境,」克魯茲維加拉補充說,「教育投資必須與現實成果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繫。」
人工智慧加劇學位焦慮
人工智慧的崛起使畢業生的焦慮進一步加深。Indeed數據顯示,約30%的畢業生認為AI讓他們的學位失去意義,而在Z世代中,這一比例高達45%。
Netflix聯合首席執行官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曾指出:「人工智慧不會搶走你的工作,但會讓會用AI的人取代你。」
M.K.也承認,一些技能領域如常規編程、數據分析、模板化寫作已被AI迅速取代;但護理、高級管理與創意策劃等崗位仍需人類主導。「AI更像是技能放大器,而非裁員機器,」她說,「最能受益的人,是那些樂於學習、主動與AI共進的人。」
名校畢業也不保險:學術泡沫正在破裂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指出,美國家長依然花費巨資讓孩子學習那些可能很快過時的專業。
Palantir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卡普(Alex Karp)對Axios直言:「那些從名牌大學畢業、卻只擁有‘通識知識’的聰明學生,完蛋了。」他強調,未來真正有用的是「領域專業知識」——無論是編寫反恐演算法,還是建造先進工廠。
但問題在於,連計算機科學專業也在迅速貶值。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25年的報告顯示,22至27歲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失業率高達6%至7.5%,甚至超過藝術史專業的3%。這凸顯了教育體系與科技進步的脫節。
人類的角色依然重要
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預測:「未來幾年,AI將完成人類獨立無法實現的科學突破。」
但他也指出,人類仍將在創造性與洞察力方面佔據核心地位。「AI不會讓教育無用,只會獎勵那些善於學習和適應的人。」
奧特曼強調,下一代必須學會「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適應、如何理解他人需求」。問題在於,當今大學很少教授這些真正面向未來的技能。
打破傳統:教育新路徑的崛起
展望未來,專家呼籲家長與學生應保持對高等教育的理性懷疑。卡普指出,即使沒有四年制學位,只要能充分利用AI工具,也能「賺得更多」。
他建議考慮更具實踐性的途徑:職業學校、技能培訓、新興行業,或像OpenAI Academy這樣的AI技術培訓項目。與此同時,那些具有人文關懷的行業——護理、幼教、建築科學等——依然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
正如奧特曼總結的那樣:「AI會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而人類會利用它,發揮創造力與獨特洞察力。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與人之間,始終是彼此故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