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Adobe Stocks)
【看中國2025年11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2025年正在走入尾聲,中國經濟圖景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一方面,國家綜合國力表面攀升,第三艘航母「福建號」服役,電動汽車席捲全球,人工智慧(AI)和晶元技術宣稱突破,營造出全球科技競爭的崛起假象;另一方面,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艱難,青年失業率高企、房價崩盤、醫生降薪、資產縮水,民生福祉與國力的上升曲線背道而馳。這種「外強中乾」的現象,根源於極權制度固有的陷阱:政府擅長控制國民,卻在治理國家方面力不從心。《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宣告房地產從經濟支柱到風險源頭的轉變,並將科技創新定位為未來五年的核心主線,試圖從「地產+基建」轉向「科技+創新」。然而,經濟學家程曉農的觀點揭示了AI戰略的軍事與經濟潛力被極權體制的缺陷所扼殺,注定成為崩潰前夕的虛幻泡沫。
極權制度陷阱:國家膨脹與民生凋敝
國力與民生的分道揚鑣
過去十年,中共極力塑造國力強大的形象。製造業規模號稱全球第一,軍事力量躋身前列,電磁彈射技術突破,電動汽車出口席捲全球,AI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翻番至2萬億元。然而,這些表面成就掩蓋了民生凋敝的現實。2023年6月,16至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高達21.3%,2025年8月仍維持18.9%。數千萬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加入2億零工大軍,缺乏勞動保障。房地產崩盤導致房價跌破房貸餘額,爛尾樓頻發,家庭債務纏身。醫生降薪潮席捲全國,上海醫生收入下降10%-15%,基層醫生月薪低至兩三千元,部分人被迫開網約車、送外賣。
這種國力與民生的背離,源於極權制度對國家實力的病態追求。政府將國民財富的60%以上投入航母、基建、光伏等面子工程,忽視民生福祉。國民消費僅佔GDP的37%-38%,遠低於中等收入國家55%的平均水平。這種「國富民窮」格局導致內需低迷,經濟循環受阻。
前蘇聯在航天、核武器領域逼近美國,卻因民生崩潰而分崩離析。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曾短暫脫離極權陷阱,但近年重回高壓控制,經濟下行,民生惡化,歷史教訓表明,"外強中乾"的極權體制注定崩潰。
制度性傾斜的後果
極權制度的控制能力強於治理能力,強調自上而下的軍事化動員,不惜成本追求目標,卻忽視民意與公平。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 紅利期(改革開放初期至2000年代):廉價勞動力和西方市場推動增長,掩蓋治理短板。
- 透支期(2010年代):債務內循環拉動增長,房地產吸金,居民槓桿率升至62%。
- 暴雷期(2020年代至今):債務危機爆發,房地產崩盤,地方債超60萬億元,民生陷入困境。
資源錯配導致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引發貿易戰,國民消費能力被壓榨,內需低迷加劇經濟危機。
房地產退場:從支柱產業到風險源頭
- 房地產的興衰史
房地產曾是中共經濟的支柱,地方政府靠土地財政吸金,居民通過買房實現財富增值。十三五規劃(2016年)中,房地產內容長達617字,被視為拉動投資、消費和就業的核心。十四五規劃(2020年)縮減至514字,地位轉向民生保障。2025年10月發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將房地產內容壓縮至144字,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章節,同時在「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中位列首位。
房地產被「踢出」經濟核心,不再是財富放大器,而是公共服務性質的住房供給。土地收入從2021年峰值的8.7萬億元驟降,土地拍賣流拍成常態。居民槓桿率飆升至62%,房地產成為系統性風險的火種。
- 房地產退場的經濟邏輯
房地產的降級是極權經濟破產的體現。地方債風險迫在眉睫,土地出讓金佔收入40%,樓市降溫導致財政赤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房地產崩盤可能使地方債違約率飆升20%。居民高槓桿抑制消費,年輕人月供佔收入40%,生育率跌至1.0以下。房地產投資佔固定資產25%,僅貢獻GDP的6%,擠壓製造業和科技資金。
《十五五規劃》的144字是去槓桿的無奈之舉,切斷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舊路徑。從「保交樓」到「租購併舉」,再到「房住不炒」,房地產被重新定義為民生剛需。保障房開工超千萬套,北京共有產權房、深圳人才公寓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 新引擎的崛起
房地產退場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資本市場騰出空間。《十五五規劃》強調AI產業規模翻番至2萬億元,科創板融資超萬億;高端裝備、新能源車、生物醫藥投資超10萬億元,光伏裝機全球第一,風電出口翻倍。ETF規模突破5萬億,居民資金從樓市轉向股市。然而,這些新引擎在極權體制的掣肘下,難以真正取代房地產的支柱地位。
房價將趨於供給均衡,保障房佔比升至30%,一線城市房價穩中微降,二三線去庫存加速。開發商轉型為城市運營商,地方政府財政從賣地轉向稅收多元化,金融體系資金湧入綠色債券和科創債。但極權體制的低效與腐敗,使新引擎的潛力被嚴重削弱。
程曉農:AI戰略的虛幻泡沫與極權崩潰的催化劑
AI在軍事領域的表面光環
經濟學家程曉農指出,人工智慧(AI)正在重塑全球軍事格局,智能無人作戰系統取代傳統步兵和炮兵作戰方式。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利用智能無人機精準打擊俄軍,迫使俄軍步兵轉為「觀察員」,不敢還擊。智能無人機依靠晶元和AI技術,自主識別目標,使人海戰術和大型軍艦作戰式微。這種變革影響美中冷戰,從地面和海上交火轉向AI主導的無人機和巡航導彈戰爭,降低熱戰可能性。
中共試圖通過「AI+」行動跟上這一趨勢,2025年8月21日,國務院宣布在全國推動AI技術融入軍事和經濟領域,宣稱軍工晶元自主率將達90%。程曉農警告,這種軍事轉型只是極權體制的表面光環,掩蓋不了創新的根本缺陷。AI軍事應用的潛力被極權體制的低效與壓制所扼殺,注定成為崩潰前夕的虛假繁榮。
「AI+」運動的制度性失敗
中共通過「AI+」運動複製晶元產業的「大躍進」模式,依賴行政命令推動高科技發展。程曉農尖銳指出,這一模式注定失敗,原因有二。首先,行政撥款催生企業虛報項目,重複晶元大躍進的悲劇。幾年前,中共投入上萬億元人民幣,冒出上萬家晶元公司,但絕大部分因缺乏技術能力倒閉,資金被浪費。「AI+」運動同樣吸引投機企業騙取撥款,技術突破遙遙無期。
其次,極權體制扼殺創新動力。科研人員受到政治馴化,被訓練為「聽話的螺絲釘」,缺乏好奇心與主動性。程曉農對比蘇聯,科研人員因恐懼克格勃不敢大膽創新,導致技術落後。反觀美國二戰期間,科研人員和工人敢於違反規定改進軍備,助力勝利。中共的「AI+」運動聲勢浩大,卻因極權壓制注定失敗,成為資源浪費的又一例證。這種失敗不僅削弱AI戰略的潛力,更暴露極權體制的腐朽,加速其崩潰。
- AI戰略的泡沫與崩潰的催化
中共的「AI+」戰略在軍事和經濟領域製造了短暫的泡沫。在軍事上,AI驅動的無人作戰系統被宣傳為台海和南海的利器;在經濟上,AI+製造宣稱效率提升40%,AI+農業提高產量25%。然而,程曉農警告,這些宣傳是極權體制的「外強中乾」伎倆。AI戰略的失敗將進一步掏空經濟資源,加劇民生危機。晶元大躍進的教訓表明,極權體制無法孕育真正的技術突破,「AI+」運動的泡沫破裂將成為中共崩潰的催化劑,暴露其無能與腐敗,動搖社會信任。
未來展望和個人生存策略
極權體制的末路
中共的極權制度以高壓控制和資源掠奪為特徵,製造了表面繁榮,卻因內在缺陷注定崩潰。房地產崩盤、地方債危機、青年失業率高企表明,債務驅動的增長已無以為繼。AI戰略的失敗進一步暴露極權體制的低效與腐敗,科研創新被政治壓制,資源被投機浪費。程曉農的分析顯示,極權體制無法適應技術驅動的全球競爭,前蘇聯的崩塌是前車之鑒。中共將在不遠的未來——可能十年內,甚至更短時間——因經濟危機、社會不滿和國際孤立而分崩離析。
崩潰的觸發與後果
極權崩潰可能由多重因素觸發:財政枯竭導致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務違約;民生惡化引發抗議和不穩定事件;貿易戰和技術封鎖削弱競爭力。崩潰將帶來短暫混亂,權力真空可能導致地方割據或外部干預。然而,民間力量的覺醒將成為重生的希望,普通百姓的韌性將推動去極權化的改革,重建社會秩序。
個人的生存策略
中共崩潰前,個人應保持清醒,規避極權陷阱。年輕人應投資技能和教育,增強全球競爭力;家庭應將資產從房地產轉向海外投資或硬資產;專業人士應關注國際化的新興產業,如綠色能源和開源技術。崩潰後,個人需抓住社會重塑的窗口,通過創業、社區組織或公共事務參與新秩序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