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十大讖語。圖為唐高祖李淵。(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重大轉折點,都伴隨著一個預言,而這個也都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真的是「一語成讖」。
一、桃李子,得天下
隋朝末年,在洛陽城中,流傳起了一首民謠名為《桃李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從字面中不難看出一個明顯的預示,那就是李姓會得到天下。當時這則讖語流傳的很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連傳隋煬帝楊廣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但是也無可奈何。
直到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權臣宇文述上奏李渾謀反,煬帝立刻藉著這個機會命令宇文述率領一千多宿衛抄了李渾的家,儘管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李渾謀反,但最後還是滅了李渾全家。
除了李渾,李密也是自以為的應讖之人,時人李玄英認為這則讖語為中桃為逃,桃李子為逃跑李姓之人,李密正好因為參與楊玄感的造反而獲罪,正是流亡之徒。而勿浪語,不就是在說密麼,於是並且千方百計的從東都洛陽逃出來,投靠李密。但是李密所主導的瓦崗寨內訌嚴重,最終兵敗,李密投靠李淵,卻又不甘屈居人下,再次謀反,終被唐軍所殺。
而得到天下的李淵一脈,是怎麼逃過這一劫難的呢?原來李淵聽說到這個讖語之後,就開始韜光養晦,沈迷於酒色財氣之中,收受賄賂,給人一種糜爛之感,降低了隋煬帝的忌憚,加上李淵和楊廣還是表兄弟關係,李淵的母親是獨孤皇后同父異母的妹妹,又有李渾李密等人為其擋槍,也就幸運的逃過了這一劫難。
李淵後來趁著隋煬帝於江都遊玩之時,趁機在太原起兵,攻佔長安,此後便以此為基,席捲宇內,建立大唐。真的應了那句「桃李子,得天下」的讖語。

李世民和李淳風。(圖片來源:手繪插畫Winnie Wang)
二、女主昌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長安城中出現了「太白屢晝見」的天象。太史據此占卜得出了一個「帝傳三世,武代李興,女主昌」的卜像。
其實在此之前,長安城中民間早就流傳著一種「秘記」,說的是:「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由於傳言與卜像相合,故李世民得知後極為擔心。面對這樣的傳言、卜像,李世民起了「誅盡武氏」的念頭。
李世民秘密召見太史令李淳風,問他:「『秘記』所云,信有之矣。」李淳風答道:「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既成矣。」李世民聽後,道:「疑似者盡殺之,何如?」
李淳風對李世民說道:「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正是由於這次李世民和李淳風之間的對話,使李世民沒有誅殺武媚娘。

宋太祖趙匡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點檢作天子
公元959年,柴榮在北伐遼國時,突然在行軍途中得到了一隻皮口袋,口袋裡面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木板上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柴榮覺得這件事非常奇怪。
那麼,當時這個點檢是誰呢?他就是柴榮養父郭威的女婿,後周大將張永德,當時他擔任後周殿前都點檢的職位。按理說,張永德也算忠心耿耿,應該不會出什麼狀況,但無論如何,一生謹慎小心的柴榮,還是做出了一個決定:免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削去兵權。
畢竟在五代這個亂世,有兵權就可以當皇帝,五代之外的十國都是由有實力的軍閥節度使所建立的,張永德由此被柴榮,免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削去兵權。在五代十國時期並不奇怪。
不久,柴榮染病回京,對行軍途中所遇之事倍感蹊蹺的他決定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簡稱為「點檢」),用以接替張永德職位。
同年柴榮病逝,臨終前傳位給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是為後周恭帝,由符太后出面臨朝稱制。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突然有人報告說遼國聯合北漢進犯的戰報,大臣們慌作一團,小皇帝和符太后經過和宰相們商量,決定派趙匡胤統領禁軍前去迎敵。
幾天後,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大軍剛剛離開京城,朝廷內外便出現了「點檢作天子」的傳言。於是,趙匡胤認為這是這是天意,不久,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後周滅亡,宋朝建立.

明成祖朱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四、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這一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追逐燕子,逐它必然高飛,這一飛則一鳴驚人,它會飛到皇帝居住的地方。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即位,並著手削藩以鞏固自己的實力。在鏟除了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后,將矛頭指向了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雖負抵禦蒙古之重任,是舉足輕重的藩王,但在這一次,卻即使裝瘋都不能倖免被削藩。最後燕王朱棣起兵打敗建文帝,攻佔南京,做了皇帝。
當時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此話原來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稱帝。

秦始皇。(圖片來源:手繪插畫Winnie Wang)
五、亡秦者,胡也
為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代讖語。秦始皇邊讓盧生出海尋找蓬萊山,以求得長生之藥。盧生回來後,向秦始皇表示未能找到不死之藥,卻拿到了一本「仙書」,書上寫著一則讖語:「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看到後,認為讖語中的「胡」是指匈奴。所以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後,修筑長城萬餘裡,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用來防禦外敵。
隨著秦始皇病情的加重,一天他猛然想起盧生那本《錄圖書》上說的「亡秦者,胡也」,難道說的正是這個不肖兒子胡亥……他竭盡最後精力,提筆寫下了傳位給扶蘇的的遺詔……後來的事不必贅述,在趙高的策劃下,胡亥篡位,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暴虐無道,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應驗了「亡秦者胡」的預言。不過「胡」原來並非是秦始皇所想的「胡」族(匈奴),而是其子「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