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炯與閩南狼(陳柏源)(左)同臺唱拒絕統戰歌曲,將活動帶向氣氛高潮。(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11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近日,中共發布全球通緝令,針對臺灣網紅八炯(溫子瑜)、閩南狼(陳伯源)及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瀋柏洋,指控他們「煽動分裂國家」並「從事台獨活動」,懸賞5萬至25萬人民幣緝捕。此舉在臺灣引發熱議,中共的戰狼姿態是強硬外交的延續,還是外強中乾的無奈表現?多位時評人從通緝事件切入,剖析中共動機、經濟困境、國際處境與內部政治動態,探討其「戰狼」背後的真相。
通緝令的荒誕
2025年11月,重慶市公安局和福建泉州市相繼發布通緝令,指控八炯、閩南狼與瀋柏洋「長期在境外社交平臺發布反中、抗中言論,攻擊抹黑祖國大陸」,並將他們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宣稱將透過國際刑警組織全球追緝。然而,這一舉動未引起恐懼,反遭嘲諷與質疑。
首先,通緝令的執行力近乎為零。八炯與閩南狼公開表示身處臺北,住所眾所周知,卻未見任何抓捕行動。閩南狼甚至前往臺中北屯派出所「自首」,結果被警方拒絕,凸顯中共無法在臺灣行使司法權。時評人公子瀋一針見血:「如果臺灣是你的一個省,為何不直接派公安抓人?這通緝令證明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瀋柏洋照常出訪德國,參加國際會議,顯示中共的威脅在臺灣主權與國際支持面前毫無效力。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做法,讓通緝令淪為笑柄。
其次,通緝令措辭充斥政治抹黑,而非法律依據。「台獨打手」「欺凌大陸配偶」等詞彙充滿情緒化攻擊,缺乏具體證據與法律依據。時評人薇羽評論:「這不是法律文件,而是一篇政治文宣,暴露了中共不講法治的本質。」這種措辭不僅無法說服國際社會,反而讓中共的「法治」形象進一步受損。通緝令還要求「廣大群眾提供線索」,卻未說明如何在臺灣實施,顯示其邏輯混亂與執行無能。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八炯以通緝令為模板,製作「反向通緝令」,懸賞追捕中共官員王滬寧與宋濤,諷刺其「傳播反中華民國言論」。這一舉動將中共的威脅化為笑料,贏得了臺灣網友的熱烈響應。閩南狼在自首被拒後,還對大陸網友喊話:「你們說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但我自首警察都不抓我!」這種幽默回應徹底瓦解了中共的恐嚇效果,凸顯其無力感。
中共動機:恐嚇與轉移焦點
中共為何突然針對臺灣網紅與立法委員發出通緝令?時評人薇羽分析,這背後有三重動機:
1.報復與轉移焦點:近期,臺灣社會高度關注「余茉瓏案」,揭露中共對臺灣的滲透與統戰活動,引發國際關注。通緝令試圖報復臺灣民間的反共聲浪,轉移輿論焦點,淡化對中共統戰滲透的批評。然而,這一策略適得其反,反而讓更多人關注中共的威脅。
2.遏制臺灣國際影響力:臺灣副總統蕭美琴在IPAC峰會的精彩演講,標誌著臺灣外交的重大突破。連中共的邦交國也公開支持臺灣,踩踏中共的「一中原則」紅線。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認同日益增強,讓中共倍感壓力。通緝令試圖恐嚇臺灣意見領袖,遏制其國際聲量,但瀋柏洋的從容出訪與臺灣民眾的淡定回應,讓這一企圖落空。
3.內部維穩需求:中國經濟持續惡化,失業潮與債務危機加劇,中共面臨內部不穩定的風險。通緝令作為「戰狼」姿態,旨在向國內民眾展示強硬立場,轉移對經濟困境的不滿。公子瀋指出:「中共無能狂怒,只能靠恐嚇來掩蓋內部危機。」
然而,通緝令不僅未能震懾臺灣人,反而激發更多反共聲音。閩南狼的母親江青雲發表公開信,感動無數臺灣人。她寫道:「作為母親,我為孩子的正義驕傲,但也為其安全擔憂。請全體臺灣人團結,守護反共青年!」這封信喚起臺灣社會的團結意識,讓中共的恐嚇徹底失效。
經濟困境:戰狼的遮羞布
中共戰狼姿態背後,離不開中國經濟的持續惡化。公子瀋直言:「中國經濟真的不行了,企業撤離、失業潮來襲,中共只能靠恐嚇掩蓋危機。」多項數據與事件印證了這一觀點:
1.企業撤離與供應鏈轉移:《紐約時報》報導,耐克、蘋果、英特爾等企業加速縮減在華業務,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與筆記本電腦多數轉向印度與越南生產。通用汽車宣布最晚2027年終止在華採購,將供應鏈徹底剔除中國。時評人唐青分析:「地緣政治風險與47.6%的平均關稅,讓中國失去製造中心的地位。」例如,浙江嘉興一家新廠因訂單銳減而空置,500名工人被解雇,成為中國製造業困境的縮影。
2.失業與降薪潮:中國《經濟觀察報》顯示,醫生群體面臨大規模降薪,部分地區醫生月收入僅兩三千人民幣,甚至兼職開滴滴或送外賣。2024年,57.9%的醫務人員薪酬下降,顯示就業市場的嚴重萎縮。這種現象不僅限於醫療行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裁員潮同樣嚴重,進一步加劇社會不滿。
3.創新受限:中共試圖以國家資助推動科技創新,但封閉環境與言論管控扼殺了創造力。公子瀋諷刺:「中國的創新全靠國家壟斷與補貼,離開西方的技術與人才,什麼都不是。」例如,AI企業DeepSeek的論文作者多數為海外留學背景,且依賴英偉達晶元,凸顯技術依賴性。《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繞道印尼進口英偉達晶元,顯示其難以實現技術自主。
經濟困境加劇了中共的政治壓力。為維穩,中共不惜犧牲經濟利益,加強言論管控與信息封鎖。例如,光明日報前評論部副主任董玉玉因與日本外交官交流被判間諜罪,顯示對外交流的極度敏感。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進一步惡化經濟環境,形成惡性循環。唐青指出:「中共的高壓維穩讓外資望而卻步,企業撤離的長期影響將引髮結構性危機。」
臺灣的團結與未來
面對中共威脅,臺灣展現了團結與勇氣。八炯與閩南狼的幽默回應、瀋柏洋的從容出訪、江青雲的公開信,體現對自由與主權的堅守。薇羽呼籲:「團結守護反共青年,就是守護臺灣主權。」臺灣的國際角色正從邊緣走向焦點,蕭美琴的演講與黑熊學院的民防訓練鞏固了軟實力。國際社會對臺灣的認同,讓通緝令淪為笑柄。
幾位時評人認為,企業撤離中國為臺灣提供了經濟機遇,吸引供應鏈轉移。臺灣應把握國際支持,強化民主與經濟韌性,成為亞太地區的穩定力量。國際社會應持續關注中共人權問題,施加壓力推動民主化。中共唯有尊重臺灣選擇、推動市場化與法治改革,方能走出困境,否則戰狼咆哮終成歷史笑柄。
經濟困境和國際孤立
中國經濟的惡化不僅體現在企業撤離與失業潮,還反映在地方財政的崩潰與消費市場的萎縮。地方政府債務高企,許多地區連公務員薪資都難以支付。《經濟觀察報》報導,部分欠發達地區的醫院甚至無法發放基本工資,醫生被迫轉行。消費市場方面,內需疲軟導致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中共試圖透過基建投資刺激經濟,但效果甚微,反而加重債務負擔。唐青分析:「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無法靠短期刺激解決,戰狼姿態只是遮羞布。」這種經濟困境讓中共在國際談判中底氣不足,例如在中美稀土談判中,中共僅暫停部分管制,核心限制未放鬆,顯示其戰略妥協的侷限性。
在國際舞台上,中共的戰狼姿態正使其陷入孤立。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將11月2日至8日定為「反共周」,公開譴責共產主義的破壞性,稱其「帶來毀滅與奴役」。川普在韓國訪問時直言「臺灣就是臺灣」,暗示對臺灣獨立地位的認同。歐盟取消150歐元以下進口免稅政策,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稅額度,重創中國電商的低價競爭優勢。這些措施壓縮了中國的經濟空間,讓戰狼外交顯得無力。
中共的孤立還來自內部高壓維穩的外溢效應。董玉玉,《光明日報》前評論部副主任,因2022年與日本外交官用餐被控「間諜罪」,2024年一審判刑7年,2025年二審維持原判。案件缺乏證據,僅因正常交流被捕,引發國際譴責。日本稱交流合法,家屬警告判決恐嚇國際互動。該案加劇外國投資者對中國法治與營商環境的擔憂,加速外資撤離,凸顯中國高壓維穩的寒蟬效應,損害國際形象與經濟吸引力。稀土談判中,中共未達成實質協議,顯示其戰略資源控制力的減弱。薇羽總結:「中共如秋後的螞蚱,通緝令是末日狂怒,注定無效。」臺灣的國際支持與中共的抵制,顯示戰狼外交已走入死胡同。
還體現在其外交策略的失敗。戰狼外交的強硬姿態讓盟友稀少,即使是傳統邦交國也開始動搖。IPAC峰會上,中共邦交國集體支持臺灣,顯示其外交影響力的衰退。同時,中共對內的高壓管控導致人才流失與創新停滯。例如,DeepSeek等企業雖獲國家資助,但核心技術依賴西方,難以實現突破。這種內外困境讓中共的戰狼姿態更顯空洞,只能依靠軍演與通緝令等虛張聲勢的手段,卻無法改變國際社會的抵制趨勢。
臺灣的團結不僅回應了中共的威脅,也為未來奠定基礎。黑熊學院等民間組織透過民防訓練與反統戰宣傳,增強了社會韌性。企業撤離中國的趨勢為臺灣帶來機遇,例如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的供應鏈轉移,讓臺灣成為亞太經濟的關鍵節點。臺灣應進一步深化與美、日、歐的合作,鞏固國際支持,同時提升國防與經濟自主性。公子瀋強調:「只要不怕中共恐嚇,其威脅就無效。」臺灣的自信與國際化,將使其在對抗中共的過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