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取消對美國出口鎵、鍺和銻的禁令,並暫緩執行10月起實施的稀土出口管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11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路透社報導,中國近日宣布將進一步擴大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的渠道,尤其是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度提升。此舉正值中美雙方在經歷一年多緊張摩擦後重啟對話之際。此前,美國基於301條款調查暫緩了對中方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懲罰性措施,中國也同步暫停相關港口費以及對韓華海洋美國子公司的制裁。
中國還調整了毒品前體化學品監管目錄,並要求部分化學品出口至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時須取得官方許可證。知情人士表示,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近期訪華,與中方討論包括芬太尼在內的跨國執法合作。觀察人士認為,這些進展顯示川普(特朗普)政府持續推動中國在美國關切議題上採取更實質的調整。
與此同時,北京取消對美國出口鎵、鍺和銻的禁令,並暫緩執行10月起實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改以新的許可機制維持供應鏈運作。此類稀土措施此前一度是中方反制的核心工具之一,中方的階段性放鬆被視為對雙方達成休戰協議的積極回應。
中國自11月10日起恢復三家美國公司的大豆進口許可證,並取消對美國原木進口的禁令,同時小規模採購美國小麥、高粱和大豆等產品。
中國宣布暫緩加征最高15%的報復性關稅,將稅率回落至10%,以回應川普啟動的「解放日」關稅。部分美國商品,如大豆,仍維持13%稅率,但北京放寬了對美國光纖相關產品的限制。
這些政策調整出現在10月30日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舉行的重要會晤之後。雙方宣布一項一年期的貿易休戰框架,核心內容包括:中國恢復美國大豆採購、放寬稀土出口限制,加強芬太尼治理;美國則同意降低部分關稅,並推遲一年實施更嚴格的中企技術限制措施。
外交分析人士指出,這代表川普將「高壓關稅策略」轉化為可談判籌碼,換取北京在長期爭議議題上的具體讓步。
休戰的複雜現實與川普的談判策略
《時代》(Time)報導稱,雖然川普與習近平都對韓國會晤成果給予積極評價,但休戰並非簡單的「回到起點」,而是進入一個雙方策略更加精細化的階段。
報導指出,關鍵轉折發生在今年4月,當時川普短暫將對華關稅提升至145%,以極高壓手段迫使全球製造商重新布局其供應鏈。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形容該關稅「幾乎等於禁運」。儘管短期衝擊引發市場波動,但川普的策略成功向北京傳遞了美國對供應鏈安全的決心,也讓中方意識到美方願意付出高代價推動議程。
《時代》認為,中國隨後對稀土與關鍵礦產採取強勢反制,但北京在本輪休戰前的調整顯示,川普的壓力確實促使中國重新審視這些工具的使用邊界。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坦言稀土管制一度影響生產,但他也承認供應鏈正在出現新的全球布局趨勢。
川普在10月30日會晤前承認,100%關稅難以長期維持,但其戰略價值已實現:讓北京回到談判桌,並在川普關注的三大核心議題——芬太尼、農產品及稀土供應鏈——做出更實際的調整。
報導指出,「北京在關鍵礦產上確有優勢,但川普也清楚地以關稅逼近極限,迫使中國正視美國的長期籌碼,包括科技管制與美元主導權。雙方都不願貿然升級,因此選擇休戰窗口。」
美國的下一步:擺脫對華依賴與川普的結構性目標
《時代》分析,美國目前面臨的長期挑戰並未因休戰而消失,包括關鍵礦產供應鏈不足、部分產業對中國依賴度較高等問題。但報導也強調,川普政府已明顯把供應鏈安全作為核心國策之一,通過推動MP Materials、Vulcan Elements及澳大利亞、東南亞的合作項目來分散風險。
專家指出,即使這些項目需要3–5年才能升級到足以替代中國,美國已經在戰略設計上邁出關鍵一步,而川普的高壓談判迫使北京提前暴露自身最敏感的工具——稀土管理權。這樣一來,美國能夠更精準地規劃產業與安全戰略。
北京也在觀察美國是否會在休戰期內大規模推進供應鏈轉型、是否能鞏固與盟友的關係,以及在必要時是否會動用更強的金融威懾措施。
川普尚未對中國大型企業動用「美元級制裁」,這一點被《時代》視為「仍保留巨大上行動能的戰略空間」。
川普以關稅壓力換取北京的政策性讓步,使美國獲得了供應鏈調整的窗口期。 未來一年中美關係仍將是一場結構性競爭。
雙方是否能藉此建立更穩定的貿易機制,仍取決於美國國內產業重建速度,以及北京是否願意在長期議題上保持務實姿態。